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其他经作 > 袋料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其他经作

袋料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黑木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1.1温度黑木耳属中高温型,发菌和出耳温度约在20―28℃较为适宜,发菌最适温度25―28℃,超过32℃发菌受制约,低于20℃发菌缓慢。
1.2湿度菌丝培养阶段,环境湿度50%―70%即可,出耳时要求环境湿度达80%以上,培养料的湿度要偏大,以便后期出耳时水分充足,一般应达到65%左右,可凭手感测定,用手攥紧培养料,当指缝间出现水珠而不滴下即可。
2.栽培季节
袋料黑木耳的栽培季节有秋季和冬季。冬栽的栽培季节一般安排在10月下旬至11月底制棒;秋栽的栽培季节应安排在8月底至9月初或夏季室内最高气温低于30℃时开始制棒。以日平均气温20℃时向前推60―70天为准,迟制袋会影响产量。
3.培养料的选用
选用无油脂的阔叶树木木屑、玉米芯、棉子壳(必须是没发霉的新料),麦麸、米糠、石膏粉、红糖、生石灰等为培养料。
4.耳袋菌丝培养
首先做好培养室的清洁卫生,培养室内在堆放耳棒前5―7天用甲酚皂液250毫升,兑水20―25斤进行喷雾消毒。在堆放耳棒前2天再用甲醛、高锰酸钾进行密封烟雾消毒。初期应控制或选择在20―30℃的温度下发菌,尽量避免低于20℃,或高于30℃温度(高于30℃影响菌丝生长及成品率,低于20℃菌丝恢复吃料慢,亦影响成活率)。培养前十天最好保持25―28℃,十天后保持20―23℃;培养室湿度保持在70%以下,发菌期间根据培养室的温度及空气状况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可在菌丝蔓延至直径8―10厘米时解开套袋增加氧气,以后在菌丝生长缓慢时宜用组针刺孔增氧,但量不宜多。培养室光线要控制暗些。大约在50―60天以后菌丝满袋后再适当培养数天,菌袋变软时就可见光催耳。
5.出耳场地准备
袋栽黑木耳的栽培场地应选择清洁,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靠近水源的地方,将走道的土翻至畦上成凸畦(龟背型),土宜敲碎,最好铺小量杂草或稻草,也可用地膜打洞后铺畦,以防下雨天泥沙粘耳。畦宽1.2米左右,长度视场地而定。中间留60厘米走道。畦中拉一根铁丝或用小木杆作为耳棒斜靠支撑。人字形露天排放,密度与香菇相同或略稀,一般每袋之间相隔12―15公分。
6.出耳管理
春季栽培2月上旬或秋季栽培10月下旬将发好菌丝的耳棒搬至耳场,选择阴天或晴天排场,用6毫米的铁钉把钉板设计好朝发好菌的耳袋四周打洞(一般钉板1.5―2公分梅花形间隔),每袋170―180孔,深度1―1.5厘米。扎孔后的主要管理中保湿,防止孔口干燥,促进菌丝恢复,空气湿度不足时可向畦沟走道浇水,以增加湿度,大约10余天耳芽形成,在耳芽阶段不宜向耳芽喷水,只有耳片较大时才可向耳片直接喷水,在耳芽开片后,早晚各喷一次,喷水时一定要掌握温度,高于25℃时不能喷水,保持干千湿湿,促进耳片长大。耳棚周围及走道应每周一次用多菌灵或菇霉灵液喷雾保持栽培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7.采收
当木耳长至8分熟时(耳片有完全展开时)采收,采收前二、三天停止喷水,当耳片干缩时采收,要一次摘净,并去除残余的耳基。采完后停浇水7天,一个星期后再喷水管理,促使继续出耳,黑木耳采收第二批后,耳袋失水较多,应适当注水,注水时气温应低于25℃为好,否则易遭受杂菌污染。一般一袋耳袋可采摘3―4批,每批间隔15天左右,头批产量高,后两批低。采收后的木耳晾干,最好是阴干,不可在强阳光下暴晒,晾干后产品即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