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造成保护地养分失衡、生理缺素障碍和土壤盐化的原因? 其他蔬菜

造成保护地养分失衡、生理缺素障碍和土壤盐化的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土壤障碍。
  
  一般大棚作物种植2-3年后开始出现土壤障碍现象是,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盐化,严重时土壤表层出现白色盐花(“白霜”)、铜青绿色斑纹斑点、甚至出现棕褐色(“红化”)的现象,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土壤酸化。
  
  大棚蔬菜土壤pH呈现酸化的趋势,据我站取样测定,pH≤5.5(酸性)占62.3﹪,其中pH≤4.5(强酸性)占9.6﹪。大棚蔬菜50﹪土壤pH值下降了一个等级(由微酸性变成酸性)。
  
  (二)土壤盐化
  
  盐分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大部分通过肥料施入,也称之“肥料盐”。据对110个土壤样本测定,可溶性盐平均0.261﹪,即大棚蔬菜土壤盐分平均达到了临界指标,三分之一土壤出现盐分超标。另外我们从电导率和pH差值(pH差值即pH水浸-pH盐浸)等表明大棚土壤盐分积聚加剧。
  
  土壤酸化、盐化等障碍问题,一是连作>轮作>露地>水田,这充分揭示大棚栽培容易导致产生生理障碍问题的可能性。二是无论连作或轮作,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土壤障碍可能性越大。三是变化复杂,有些地区出现郊区土壤酸化、海涂土壤盐渍化、沿海土壤酸化盐化高低不一,因此判断土壤障碍是酸化还是盐化需通过化验确定。
  
  (三)土壤速效养分富集
  
  主要是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富集。近半数大棚土壤有效磷高度富集,五分之二的土壤速效钾富集,其富集程度,连作>轮作>露地>水田;连作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富集程度加剧,尤其是种植5年以上的大棚作物。氮磷钾养分富集,即产生盐害,又抑制硼、钙、镁、锰、锌等营养元素的吸收而出现生理缺素症状,因此NPK养分富集是引起土壤营养元素之间不平衡而产生生理缺素的重要原因。
  
  二、植株反应
  
  作物发生生理障害,表现为僵苗、死苗、叶片焦枯、落花落果、果实畸形等症状,作物从种到收的全生育期都可出现死苗的情况,有些作物植株硝酸盐积累,主要有以下危害:
  
  1.大棚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类浓度的提高,瓜类反应特别敏感,如有一黄瓜种植户,因盐害农户减产20—30﹪,草莓产量只及生产最好阶段的20--50%左右。
  
  2.品质下降,商品性差。如萝卜、莴苣笋空心,肉质变硬;黄瓜蜂腰、大头、弯瓜;叶菜类叶色暗、茎叶硬,食味差;茄子、蕃茄顶部发黑腐烂等,严重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
  
  3.农民收入减少。由于产量减少,品质变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一般大棚亩收入6000元左右,而发生酸害盐害后,亩收入下降到2000元左右,甚至亏损。
  
  三、原因分析
  
  (一)施肥量大,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户对蔬菜需肥特点了解不够全面,往往为丰产而大量盲目施肥,即“无节制”的施肥。据我们对629.31亩18种大棚作物施肥调查汇总,大棚作物每年亩施化肥是纯N22.2-115.2公斤、P2O56.0-65.9公斤、K2O6.1-66.0公斤,施1000-2000公斤有机肥,按理论计算获取这些产量仅需N1.7-82.7公斤、P2O50.5-28.1公斤、K2O2.5-107.6公斤(按一年平均种植三茬计算),氮、磷过多,既造成浪费,又引起土壤酸化盐化。一般蔬菜作物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3:0.6--1.1,而实际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33-1.0:0-1.0。
  
  (二)忽视粗有机肥的施用。农民只注重施肥禽粪、菜饼、人粪尿等精有机肥,由于这些速效性有机肥浓度高,分解快,能在土壤中及时转化为无机养分,在化肥用量本身较高的情况下,更加剧了肥料过量,导致酸化、盐化。而粗有机肥肥料如猪羊栏肥和稻草秸秆用量少或不用,不利于改土作用和补充营养元素。
  
  (三)大棚的特定环境。在大棚环境下,长期没有雨水淋洗,使得向土壤施用的肥料不能随雨水淋洗到土壤深层,而残留在土壤耕层;同时大棚内温度高,土壤水份蒸发量大,使深层的盐分随土壤毛管水(分)上升到表层。特别是海涂土壤大棚后期干旱易引起盐分浓度升高,甚至出现盐霜,作物生理障碍加剧。
  
  (四)土质粘重。土质粘则保肥性强,养分流失少,特别是在大棚内无雨水淋洗,肥料用量比露地栽培大,长期耕作后加重了土壤盐化。尤其是连作土壤年复一年,土壤障碍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