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
马传贫病毒(EIAV)又称为沼泽热病毒,为RNA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为80~140nm。病毒粒子常呈圆形,有囊膜,膜厚约9nm。病毒粒子中心有一个直径为40~60nm,电子密度高的椎形或杆形类核体。类核的外周有壳膜,壳膜外被亮晕包绕,其外面是囊膜,有纤突(球形突起)。病毒主要在胞膜上以出芽方式成熟和释放,也可由胞浆内的空泡膜上出芽成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粪、尿中可生存75天,将粪便堆积发酵时,经30分钟即可死亡。在-20℃条件下可保持毒力6个月到2年,日光照射经1~4小时死亡。2%~4%氢氧化钠、3%~5%克辽林、3%漂白粉和20%草木灰水等均可在20分钟内将其杀死。病毒对温度的抵抗能力较弱,在沸水中立即死亡。血清中的病毒经56℃ 1小时处理可完全灭活。病毒对乙醚敏感,5分钟即可丧失活性。对胰蛋白酶、核糖分解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有抵抗力。
2 诊断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指定的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替代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可以用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进行诊断。我国于1965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首次分离马传贫病毒成功,进而成功研制了马传贫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两种特异诊断法。197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又研制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目前,在我国主要检测马传贫的技术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病)诊断试剂”,它是用我国培育的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制作的抗原,具有特异、敏感、产量高和成本低等特点,并且能准确有效检测出马传贫病强阳性、弱阳性和健康马。鉴别诊断。该病与马梨形虫病、马锥虫病、马鼻疽、马腺疫、马钩端螺旋体病和马营养性贫血等疾病症状相似,需要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3 预防
加强马属动物的饲养管理,合理搭配粗料和精料的比例,提高马属动物的机体抵抗力。保持马厩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定期清理马属动物粪便和消毒,粪便要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做好马属动物体内外驱虫工作。在昆虫活动频繁季节,要有效消灭虻、蚊、刺蝇及蠓等昆虫,防止病原的侵入,为马属动物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定期给马属动物检查,区分健康马和患病马,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部署和早防控。
4 控制
发生马传贫疫情时,要及时报告疫情,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颁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严格的控制和扑灭措施。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严禁马属动物及其产品在疫点、疫区或受威胁区进行交易,封锁疫点,禁止马属动物及其产品的出售、转让和调运,禁止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立即扑杀患病马属动物,对疑似病例的马属动物、假定健康马属动物需进行隔离观察,经过3个月观察不再发病后方可解除隔离。对患病马属动物及疑似病例污染的场地、用具和物品进行严格消毒;受污染的粪尿、垫料等经堆积密封发酵1个月且消毒后方可使用。对健康马属动物紧急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
为预防和消灭马传贫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颁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防制试行办法》的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马群的抗病能力。搞好马厩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消灭蚊、虻,防止蚊、虻等吸血昆虫侵袭马匹。发现患病马匹立即上报疫情,严格隔离,扑杀病畜,其尸体、病死马尸体等一律深埋或焚烧。污染场地、用具等严格消毒,粪便、垫草等应堆积发酵消毒。经检疫健康马、假定健康马,紧急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不从疫区购进马匹,必须购买时,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经过临床综合诊断和2次血液学检查,确认健康者,方准合群。
上一篇: 不够平整的稻田作免耕抛秧要注意哪些细节?
下一篇: 冬季树上的磨菇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