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
水稻受害后,穗部病粒少则数粒,多则十数粒至数十粒,病谷米粒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变成青黑色粉末状物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症状分为三种类型:
①谷粒不变色,在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长出赤红色或白色舌状物(病粒的胚及胚乳部分),常粘附散出的黑色粉末;
②谷粒不变色,在内外颖间开裂,露出圆锥形黑色角状物,破裂后,散出黑色粉末,粘附在开颖部分;
③谷粒变暗绿色,内外颖间不开裂,籽粒不充实,与青粒相似,有的变为焦黄色,手捏有松软感,用水浸泡病粒,谷粒变黑。
二、发生规律:
病菌在水稻抽穗至乳熟期侵染,开花至乳熟期间,如连续阴雨,大气湿度高,温度25~30℃时,对病菌侵染有利。开颖时间长,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的制种田母本品种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更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方法:
1、80% 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 (微毒) 使用500-1000倍液 喷雾 (保护性)
此药剂对作物的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品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施药后能在作物表面形成药膜,可有效地抑制病功孢子的萌发,阻碍菌丝体的侵入,从而达到防病目的。
2、70%,50% 甲基硫菌灵 可湿性粉剂 (低毒) 使用1)100-143克/亩 2)140- 喷雾 (保护 治疗)
本产品为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具有较强的粘附性及渗透性。对作物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本品安全间隔期和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次数分别为:21天、2次。
3、17.5% 烯唑•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低毒) 使用900-1050 喷雾 (保护 治疗)
第一次在母本稻抽穗70-80%时喷药,分别隔二天再喷二、三次,切忌提早喷药或延长喷药间隔期。每次将每袋药(35克)二等分,分别兑水8-10公斤,充分摇匀后均匀喷于母本稻穗部,随配随用。适用于防治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专用特效杀菌剂。每次喷药宜在无雨的下午3:00-5:00时进行。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须尽快补治。
上一篇: 植物油脂制取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西葫芦褐斑病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