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把玉米螟防治三道防线,推进全程绿色防控
二、根据玉米螟发生趋势程度,集成区域防控模式
三、根据玉米螟生育进程监测,科学确定防治时期
四、制定方案、组织培训,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五、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为玉米螟绿色防控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六、指导到位、实施到位,玉米螟全程绿色防控初显成效
1、加强组织管理措施
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要务必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及科学防控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明确各自的职责,组织力量,统一部署当前第一代玉米螟防控工作,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最大限度降低玉米螟危害损失。玉米螟防控工作要严格按照《2014年喀什地区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全面开展防治工作。
2、春播玉米玉米螟防治方法
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全面组织技术人员和干部群众,从即日起至22日之前,坚决对玉米螟危害严重的春播玉米和棉田玉米诱集带全部砍除、粉碎,采取做青储饲料或沤肥的方法来处理正播玉米秸杆,从而减少虫口基数,降低复播玉米虫源,减轻玉米螟对复播玉米的危害。
2、复播玉米玉米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玉米收获完毕后,要及时处理过冬寄存的玉米秸秆,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可以把秸秆及时地作为沤肥原料、饲料、燃料或粉碎、烧毁后还田。
(2)物理及生物防治
A、有条件的乡镇于7月20日开始悬挂黑光灯,进行诱杀玉米螟成虫,可以减少田间虫量,降低为害率。
B、在第二代玉米螟卵始盛期至盛末期(即7月下旬至8月初田间百株卵量达3块时),人工释放赤眼蜂1~2次,通常一次亩放蜂量0.8~1万头,若田间虫量大,需隔5~7天再放一次,两次总量为2万头左右。每次每亩设4~5个放蜂点,将蜂卡卷入玉米叶筒内,用秫秸或大头针别牢,羽化后的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此项措施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80%。
C、在玉米心叶后期,用每克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苏云金杆菌),每亩150~200毫升加适量水,进行超低量喷雾,或将Bt制成颗粒剂投放在大喇叭口中,消灭田间玉米螟幼虫。
(3)药剂防治
准确掌握第二代玉米螟防治关键期,及时、科学采取防治措施。喇叭口期是玉米施肥和灌溉头水的时期,也是治虫保产的重要时期。
A、在玉米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7月下旬-8月中旬),采用颗粒剂灌心,毒杀心叶内玉米螟幼虫。每亩用1.5%辛硫磷颗粒剂1.5-2kg或用5%毒死蜱颗粒剂0.5kg拌5kg细砂撒入喇叭口。
B、玉米大喇叭口期(8月初-8月中旬),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三龄幼虫钻蛀前用20%阿维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施
1、瞄准越冬代成虫。玉米螟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越冬,次年化蛹羽化,因此当玉米螟化蛹高峰期,在村屯周围秸秆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安放内置性诱剂的黏胶诱捕器,减少田间落卵量。
2、防治重点是寄生卵。当玉米螟化蛹率达到13%~15%的时候,在田间释放赤眼蜂,降低玉米螟卵孵化率。第三道防线防治玉米螟幼虫。当灯诱成虫达到高峰期,且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的时候,适时喷洒BT等生物制剂或高效低毒农药。
3、在压低越冬代基数方面,秸秆还田和白僵菌封垛也是有效手段。
上一篇: 玉米拔节期的水分要求是?
下一篇: 彩椒栽培和管理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