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麦收后铲除自生苗,减少病原菌的寄生场所。
②平衡施肥,增强地力:在整地时,亩施优质有机肥3000kg以上,深耕细作,做到墒情均匀,肥力均匀,松紧适度,上松下实,给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③推广药剂拌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用种量0.2%拌匀,现拌现播;或用2%立克锈10-15g湿拌麦种10kg,可以推迟小麦发病40-60天,从而压低冬季菌量,为春季防治争取主动,减轻发病程度,降低再浸染菌源量,减少轻发区和偶发区被感染的几率。
④合理密植、适时中耕除草,改善田间通风通气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⑤加大品种更新更换力度,合理布局品种。
⑥采用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
⑦加强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一是加强领导,搞好监测,通过建设小麦白粉病监测圃和大面积田间调查相结合,掌握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发病地区召开现场会,指导农民识病防病,提高农民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和自觉性;二是改进发布手段,采取电视、报纸、植保简报、手机短信、办墙报、黑板报等方法,广泛宣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动态、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做到准确分析,适时发布,资源共享,快速传递;三是成立村级植保协会,组建机防队、快速、准确、及时扑灭病害。
⑧药剂防治:在田间有发病中心或病叶率达10%左右时,选晴天早晚,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100g,加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60g,兑水30kg喷雾;每亩用粉锈宁0.2kg加0.5kg磷酸二氢钾兑水90kg喷雾;6%戌唑醇微浮剂200ml兑水40kg喷雾,间隔7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并兼治小麦锈病。
一是加强领导,搞好监测,通过建设小麦白粉病监测圃和大面积田间调查相结合,掌握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组织技术干部深入发病地区召开现场会,指导农民识病防病,提高农民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和自觉性;二是改进发布手段,采取电视、报纸、植保简报、手机短信、办墙报、黑板报等方法,广泛宣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动态、危害症状和防治方法,做到准确分析,适时发布,资源共享,快速传递;三是成立村级植保协会,组建机防队、快速、准确、及时扑灭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各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因气候原因,小麦冬前群体偏小。小麦返青后、为促进小麦生长,大部分麦田在小麦拔节前浇了水,并且在拔节前有连续3次有效降水,墒情较好,春季无效蘖增多。小麦拔节后,墒情充足,无效小蘖回缩缓慢,形成麦田郁闭,穗层不整齐,小蘖多。今年小麦白粉病有偏重发生趋势。
一、病害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严重时也可侵染穗部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淡黄色斑点,逐渐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粉状霉斑,为白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变为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为白粉菌闭囊壳。
二、发生规律越冬后的病菌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之间传播,以后逐渐向中、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发展到穗部。发病适温15℃~20℃,高密度、大水肥和连阴雨天气有利于其流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三、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实验证明,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要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
我们还没有把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吧,所以对2楼杨老师的回复存有异议。30年前我多年在玉米田中从未找到过能感染自生苗,越夏场所也从没有弄明白,有的说是闭囊壳在小麦秸秆上越夏,有的人研究过闭囊壳仅能存活60天。所以,消灭自生苗与拌种不能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科学的防控方法应该是选用抗病品种。不抗病的品种在4月份发病中心形成期用药保护,药剂可选三唑酮有效成分4-8克,一次用药既有保护和铲除作用。
上一篇: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检疫性病害吗?
下一篇: 松蘑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