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牛口蹄疫如何诊断和治疗?

牛口蹄疫如何诊断和治疗?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口蹄疫俗名“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粘膜、舌面、鼻镜、蹄部和乳房皮肤等部位发生水泡和溃烂,对养殖业的危害极其严重。临床上分为7个主型、70多个亚型。奶牛较易感。因此,口蹄疫的防控显得极为重要。
口蹄疫宜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即:常规性预防措施和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1﹑常规性的预防措施
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要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圈舍卫生消毒,及时注射口蹄疫疫苗,每头每次2毫升。常用口蹄疫灭活苗,注射疫苗后7—14天才产生免疫力,且注射一次难以达到70%以上的抗体水平,应于第一次注射后间隔15天至30天进行第2针强化免疫注射,并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保证畜体达到70%以上的抗体水平。免疫注射是预防口蹄疫的最根本途径。
平时还要进行药物保健即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板兰根等抗病毒药物,这对预防许多病毒性疾病都有好处。
2﹑发生疫情时的措施
病畜与带毒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粘膜和皮肤感染,空气、人及其他动物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介质。
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经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临床诊断后,按国家的法律法规,采取病样,出具诊断报告书和处理意见,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后,对疫区实施封锁;对已确认的病畜、同群畜在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实施扑杀、深埋、消毒工作,非同群畜进行相应疫苗免疫并实行隔离观察,对保护率不可靠而发生疫病时及时扑杀;设卡封锁,同时停止动物及动物产品内外流通;对疫情户的圈舍和污染的环境实行一天两消毒,对疫区内的环境实行每日一消毒;疫点、疫区进行拉网式排查(3天一排查),以便及早发现病畜和及时扑杀,防止疫情蔓延;及时做好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紧急免疫工作,采取由受威胁区向疫点包围的紧急免疫方法,间隔7天后再进行口蹄疫免疫,建立可靠的保护屏障;至最后一头病畜扑杀后经14天无新病畜发现,经彻底的终末消毒并报请验收;对疫情可能复发或向周边扩散的可能性进行风险评估后,决定是否解除封锁;完成以上工作后,请示上级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办公室组织验收,动物防疫部门验收合格后,通过批准解除封锁。

一、诊断 

根据该病传播速度快,典型症状是口腔、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和溃烂,可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该病与水泡性口炎的症状相似,不易区分,故应鉴别。其方法是采集典型发病的水泡皮,研细,以pH7.6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制成1:10的悬液,离心沉淀,取上清液接种牛、猪、羊、马、乳鼠,如果仅马不发病,其它动物都发病,即是牛口蹄疫。

实验室诊断:取牛舌部、乳房或蹄部的新鲜水泡皮5~10g,装入灭菌瓶内,加50%甘油生理盐水,低温保存,送有关单位鉴定。

二、治疗

  一旦发病,则应及时报告疫情,同时在疫区严格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接种及治疗等综合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尚可应用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动物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按每公斤体重0.5~1毫升皮下注射,免疫期约2周。疫区封锁必须在最后1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后14天,经全面大消毒才能解除封锁。

  患良性口蹄疫之牛,一般经一周左右多能自愈。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感染,可对症治疗:

  1、牛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涂撒中药冰硼散(冰片15克,硼砂150克,芒硝150克,共研为细末)于口腔病变处。

  2、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清洗,后涂擦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用绷带包扎。

  3、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患恶性口蹄疫之牛,除采用上述局部措施外,可用强心剂(如安钠咖)和滋补剂(如葡萄糖盐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