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确定放养鱼种密度。实践证明,鱼种放养密度过少、过疏,单产低、效益差,而密度过大,超出水体承受能力,会造成缺氧死亡或个体瘦小达不到上市规格。下面介绍几种技术可行又经济合理的放养模式。
1、高产高效型:亩平均投放种苗100公斤~120公斤,鱼种增重6倍~7倍,增重率提高30%,生产成本降低10%~15%,还减少了发病和泛塘现象的发生,降低了风险。这类塘都是基地型规模集约化养殖,水源排灌充分、方便,养殖产量可达600公斤~700公斤/亩。
2、中产效益型:这种放养模式适宜于新开挖的精养渔池和资金不足的地方,其特点是养殖产量适中,亩产400公斤~500公斤,效益较佳。亩放鱼种60公斤~70公斤,鱼种投放少,生长快,投资小,饲料和肥料利用率高,瞄准市场行情,就可获得高效益。
3、以套养为主的分批放养型:对于大中型水面和鱼种来源困难的地方,这种模式较为适用。冬春季按计划养殖产量的要求放养30%~40%的鱼种,秋季全部达到商品鱼的上市规格。夏季(6月中旬)计划补放余下的60%~70%的鱼种(一年当中夏季新苗,价格最便宜)。这样既解决了鱼种不足,外购鱼种开支大,成活率低的矛盾,又可将节约下来的资金转用于饲料、肥料及药物投入,实行强化喂养,鱼种大部分达到商品鱼规格,达不到上市规格者则转入过冬,到翌年清明前后全部上市。
4、80∶20养殖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主养热带、亚热带鱼类,如罗非鱼类(奥尼、福寿、罗非王)、淡水白鲳等为主,服务性鱼类(鲢、鳙)为辅的技术。春季放种,冬前上市,收获时近80%的产量为主养鱼,而20%的产量为服务性的鱼,它有利于净化水质。80∶20养鱼与传统养鱼相比,前者追求高利润,鱼的市场价值高(可成批供应出口或加工);后者追求高产量,鱼的市场价值低。两者在放养体系、鱼病防治、劳动力的投入上也有一定差别。前者是一种主养鱼(80%)+滤食鱼(20%),鱼病少,投入劳力少;后者是6至7种鱼的混养,鱼病多,投入也多。80∶20池塘养鱼,主养鱼类的罗非鱼或淡水白鲳等产量也很高,平均都在700公斤~800公斤以上,加上滤食性的服务性鱼类产量,亩产可在1吨以上。亩放主养鱼1500尾~1800尾(50克/尾),鲢鱼种300尾(60克/尾),鳙鱼种100尾(60克/尾)。
如果以鲢鱼为主养,鲢鱼应占60%~70%,搭配鳙鱼8%—10qo和草鱼(或青鱼)20qo—30%;如果以草鱼为主养,草鱼应占60%—70%,搭配鲢鱼20%~300/0和鳙鱼8%一10%;如果以青鱼为主养,青鱼占600/o—70qo,搭配鲢鱼20%—30%和鳙鱼8%—100/0。鳙鱼在池塘中的自然生产力很低,一般较少主养。如果主养,需要同养草鱼和青鱼一样提供较多精料。主养鳙鱼,鳙鱼可占60%~70%,搭配20%~300lo的草鱼或青鱼。
上一篇: 哪些省区、什么样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远志?
下一篇: 种植油葵如何科学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