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潜叶蝇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措施
危害蚕豆的潜叶蝇成虫体长2~3毫米,翅展5~7毫米,体暗灰色,外形酷似麻蝇,善飞。幼虫蛆状,长约3毫米,淡黄色。卵灰白色,多产在叶背叶缘组织内。
幼虫孵化后即向内潜食叶肉形成隧道,老熟后在隧道末端化蛹。蚕豆被害初期似风害状,叶片轻微萎蔫,边缘向叶面微卷曲。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叶片正面叶脉呈锈色,茎和叶肉中有零星不规则的细短锈色条纹,叶背面叶脉仍呈绿色。植株矮小,生长点枯死,花荚萎缩,脱落严重。部分大荚表皮有锈斑,荚皮增厚,豆粒小,似蚜虫危害状。危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常被误诊为锈病、褐斑病或蚜虫危害。
蚕豆开花结荚期受害最重,肥水条件差的田块易发生,有群集危害的特点。
农业防治:
(1)蚕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杂草,烧毁或沤肥,以压低下一代虫源基数。
(2)利用黄色诱虫粘虫板诱杀成虫。
化学防治:
在成虫产卵盛期(田间见成虫群集飞动)或始见幼虫潜蛀时用2.5%敌杀死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喷雾、2%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喷雾、1.8%的爱福丁30毫升/亩,稀释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潜叶蝇时请交替使用农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鹤庆县云鹤镇潜叶蝇危害规律主要以幼虫主食蚕豆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细胞造成危害,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幼苗枯死,大量成虫产卵取食孔造成叶片伤口,丧失水分,使叶片萎焉脱落。云鹤镇潜叶蝇危害有两个高峰期,一为小春播后出苗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干地豆3至4蘗叶秋季高峰期;二为4月下旬成虫、幼虫都危害高峰期。严重年份造成蚕豆减产15-20%左右,2013年云鹤镇蚕豆播种面积为1950亩,占全镇总粮食播种面积的47.2%,为了确保小春粮食作物稳产高产,镇农业科技指导员对全镇示范户采取了集中培训,特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一、加强预测预报,掌握防治指标和适期及时防治。做好调查监测,掌握其发生动态,根据发生危害情况确定防治适期,在2龄幼虫高峰期或叶片受害率达10-20%时应施药防治
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据本人连续两年药效监测结果,爱福丁、速蚧克、巴丹、菊脂类农药、氧化乐果都有显著防效,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正确掌握施药方法,严格控制施药间隔期。防治上要狠抓“早”字,重点抓住苗期防治,在蚕豆幼苗2-4蘗期秋季高峰期防治,控制其扩散和迁移危害;在施药时间上要抓“准”字,幼虫多于上午11时前露水干后在叶面活动最强,是施药防治幼虫的最好时机。5-6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次以上。
四、建议用药方法:
1、40%氧化乐果100毫升/亩+25%功夫25毫升/亩兑水50㎏喷雾;
2、1.8%爱福丁3000倍液喷雾;
3、40%速蚧克1000倍液喷雾。
上一篇: 暴雨过后果树应怎么管理?
下一篇: 农作物地下害虫的化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