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对虾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生物因素,也是对虾致病的重要因素,当对虾受到病毒、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感染后,就会发生相应的疾病,此种疾病发病快,死亡率高。除了病毒和致命微生物外,一些原生物,如纤毛虫等寄生虫类,寄生在对虾体上也会引发侵袭性病害。
二是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包括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以及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这些理化因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对虾的活动。水温的变化(水温降低)会影响到对虾的摄食和生长,溶解氧的变化(溶解氧不足)会影响到对虾的新陈代谢及升高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造成养殖水环境的恶化。
三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日常生产管理的技术管理,如放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水质管理失控,换水量及换水时间不恰当、施放药物不当等,必须加强管理,经常巡塘,测定各种水况因子和水色及观察对虾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做到“无病先防,有问题及早处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通过消除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优化养殖环境和提高对虾自身免疫力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确保对虾的健康生长。
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可以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A、病原生物(病原体)侵袭。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存在,通常是白对虾发病与死亡的首要原因。但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则不一定会发生虾病,对虾是否发病,还要根据病原体能否侵入虾体,毒力的强弱和数量的多少等来决定;
B、养殖环境恶劣。包括底质和各种水质条件,诸如:温度、盐度、溶解氧、pH值、池水透明度、池内生物组成、生物量、池低和海水化学组成、有机质浓度以及气象变化等等。养殖环境的优劣,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虾病的发生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C、对虾的健康状态差。虾苗质量的好坏、是否带有危害性较大的病毒、对虾不同的生长阶段和虾的大小是否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以及对虾抵抗疾病能力的强弱等,都对虾病的发生产生很大影响;
D、饲养管理不善。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是否科学,管理水平和对水环境调控能力的高低,包括养殖用水的质量控制、主体和必要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清淤、晒池与消毒是否彻底;苗种的质量好坏和放苗密度是否合理;投饵是否科学化、以及虾病综合防治措施是否得力等,都与养殖对虾是否会发病有密切相关。
总之构成对虾发病,是由上述四方面发病原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
1 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 又称为病原体,是指能致病的一些生物。常见的种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和固着性原生动物等5 0 多种。这些病原体能否感染或侵人虾体引起疾病,与其数量的多少和毒力( 侵袭力 ) 有关。毒力强的,少量侵人虾体后就可引起病害;毒力弱的则需要较大数量侵入虾体,才可能导致疾病。
2 环境因素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p H、水温、盐度、有毒物质 ( 氨氮、硫化氢、农药、重金属等 )、光照、透明度和 水色 ( 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 等等的 变动,超越了对虾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就能致病。
3 对虾体质状况
在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只有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或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并不一定会使对虾生病,还要看对虾本身的健康状况或者说对虾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如何,如果对虾对人侵的病原体具有不感受性,也就是说具有免疫力,对 虾就不会发病;相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果对的抵抗力弱,对入侵的病原体有易感性,病原就可以获得繁殖的场所,对虾就会生病。
4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不当,操作不细心,对于对虾抗病力的强弱、虾池环境条件的变化、病原体的繁殖与传播,都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虾池的清淤消毒,池 水的深度与进排水能力,虾苗放养的密度,
饵料的质量与投喂量,日常操作管理,不适当或滥用药物,不经常进行水质、藻相、病害监测等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延 误了防治时机,都可能促使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与对虾品种有关,不同的对虾品种或同一对虾的品种,在不同的生长期对病害的的抵抗能力不同;外因与生长环境有关。
上一篇: 防治玉米粗缩病目前最有效可行的方法是?
下一篇: 玉米秃尖缺粒主要和什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