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的内脏引起的疾病。人也可感染。所寄生的部位,主要是肝脏,其次是肺脏,以及脾、肾、脑、纵隔、腹腔等处。可造成严重的损害。
一、病原:
病原形态一般近球形,包囊状结构内含液体,直径一般5-10厘米左右,小的仅黄豆粒大,最大的直径可达50厘米,含囊液10余升。外表为乳白色的角质层,内层为胚层,胚层的小囊内生长有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囊液为无色或微量的透明液体。成虫寄生在犬、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虫体很小,2-6毫米,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
二、生活史:
虫卵或孕卵节片吞食→牛消化道逸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液→肝、肺等处发育→棘球蚴发育→含成熟原头蚴棘球蚴吞食→犬消化道在小肠→成虫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虫卵或孕卵节片
本病可长年传播流行,由于犬体内寄生成虫数量极多,其虫卵在外界抵抗力较强,因此在有犬和其它家畜共同饲养的农村牧区,该病有广泛散播的机会。
三、致病作用与症状:
致病作用一是对器官压挤,二是分泌毒素,由于虫体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形成剧烈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肺萎缩出现呼吸困难及咳嗽,肝萎缩出现腹水,虫体小症状轻往往有消化障碍。病牛逐渐消瘦,囊液流出,可引起剧烈的过敏反应,发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致死。
四、诊断:
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可根据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其它药治疗无效等综合作出疑似判断,并用药物作诊断性治疗。死后剖检可确诊。另外近几年还有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试验以及可用x光或超生波检查等方法,但在基层和畜间尚难推广应用。
五、防治:
治疗上可用药品很少,可试用吡喹酮治疗,按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间隔5天,连续3次。
预防上重点是驱除犬的细粒棘球绦虫,所用药品为:
① 氯硝柳胺按15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② 氢溴槟榔硷按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
③ 吡喹酮按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注意栓犬驱虫,销毁排出虫体。同时禁止将病畜内脏生时喂犬,应煮熟后喂,保持畜舍卫生和人的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