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瓜果园艺 > 其他瓜果 > 香蕉集约化生产模式? 其他瓜果

香蕉集约化生产模式?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专家谈中山市香蕉栽培
近年中山市蕉区出现高产蕉园多,涌现不少“蕉王”,如去年中山民众镇香蕉专业户陈荣森的34亩蕉园,平均单株产37·5公斤,亩产达4500公斤,其中有2株各重66公斤;中山黄圃镇横栏村香蕉专业户蒋启星的37亩蕉园,平均单株产35公斤,亩产4200公斤,其中1株重60公斤;又如番禺万顷沙苏福荣在中山南蓢镇种的18亩蕉园,平均单株产42公斤,亩产4410公斤,其中1株重竟达80·5公斤,当时被人们称之“蕉王中之王”,创下中山香蕉单株产最高纪录。这些蕉王生产的香蕉不但产量高,且质量好。表现为果指长、大,梳形好,无病虫斑,无机械伤,果皮光滑,皮鲜绿,平均指长达25 —26厘米,蕉果达优等品,售价比别人高20%以上。中山香蕉1999年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被'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中山香蕉栽培之所以获得这样成功,秘诀在哪里?我们认为除了中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中山香蕉生产正逐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出现不少几十亩,上百亩,甚至几百亩的香蕉专业户。由于生产规模扩大了,投入也增大了,加上国内外香蕉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自然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香蕉经营好。同时,中山蕉农思想较开放,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他们懂得要种好蕉,必须打破旧的传统经验,进行科学种蕉,所以造就了他们认真好学、大胆探索的精神,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学到了不少的国内外香蕉先进栽培技术,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优质高产香蕉栽培经验。现将中山成功的经验即香蕉集约化生产模式介绍如下:
一、实现良种化与试管苗化种植
早在80年代中期,他们已开展了包括国内外一些香蕉优良品种的品试、试种;90年代初,又逐步应用香蕉种植新材料——香蕉试管苗,以取代本地区低产、质差的地方香蕉品种和存在不少缺点的传统吸芽苗种植技术;至1997年,优质、高产的巴西香蕉、广东2号、881—8等香蕉良种及香蕉试管苗种植已覆盖全市,实现了香蕉品种良种化,苗木试管苗化,为中山市优质高产香蕉栽培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行两年或一年一周期的耕作制
为克服过去香蕉传统的多年连作出现易露头、生长衰退、病虫多、抗逆性差,从而造成香蕉产品和质量明显下降的问题,中山蕉区10年前已将多年连作改为两年或一年一周期的耕作制。
三、科学施肥与合理排灌
他们通过实践与学习,摸索出一套本地区优质高产香蕉施肥技术,根据过去香蕉存在管理粗放、施肥量小的问题,重视香蕉肥料的投入,把从原来肥料只占总投入的15%—20%提高到30%—40%。但在使用时,十分注意施肥的科学性,根据本地区土壤、气候、环境及香蕉生长发育的需求,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施肥计划。例如香蕉营养需要多钾、少磷、中量氮,所以施肥贯彻一条适施氮、轻施磷、重施钾的施肥路线,采用符合本地区的1:0·25:1·5—2氮、磷、钾三要素配比方案;并根据香蕉各时期生长发育的需求和更好地发挥肥效,提出一个以营养生长前期勤施薄施壮苗肥,营养生长后期至花芽分化期重施壮株促花肥,幼果发育期适补壮果肥的施肥原则,以此原则制定出上述四时期施肥量的比例(1:2·5:4·5:2)和每造蕉根际施肥次数(12—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