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条件: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份。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条件下·散落在豆叶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种体及菌丝侵染豇豆时,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时,相对湿度低于100%,病菌即不能侵染。豇豆菌核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较长。
2、症状:豇豆菌核病棚室或露地均有发生,发病多始于近地面茎基部或第一分枝的叉处,在进入开花结荚阶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开病茎可见鼠粪状菌核。荚染病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成灰白色,有的长出黑色菌核。茎基部发病可致茎蔓萎蔫枯死。
3、防治措施:
上一篇: 棉双斜卷蛾的为害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 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技术要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