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鹅舍的建造
鹅舍占1/3,运动场2/3,鹅舍可按2.5m高设计。鹅舍应以保温干燥,通风,无贼风,易消毒为原则。
二、选好雏鹅
雏鹅应按出壳的时间和体质强弱严格挑选,要求叫声响亮、挣扎迅速有力、毛色粗长光洁、卵黄吸收和脐孔收缩良好,将雏鹅仰翻能很快站起。
三、分群育雏
分群时间一般在7、15、20日龄进行,待其生长赶上群体水平后再合群饲养;每小群以50~60只为宜,经常进行逐群检查,防止雏鹅堆叠,造成压死压伤事故;发现病雏要及时挑出隔离治疗,对弱群加强饲养管理。
四、环境管理
1.适宜的温湿度
(1)保温:刚出壳鹅苗,体温调节机能差,一般需用红外线保温灯保温2~3周。适宜育雏温度为1~5日龄时27~28℃,6~10日龄时25~26℃,11~15日龄时22~24℃,16~20日龄时20~22℃,20日龄以后18℃。一般4周后方可安全脱温,但第1、2周是关键。气温适宜时,5~7日龄便可开始放牧,气温低时则在10~20日龄开始放牧。
(2)湿度:前10天应保证相对湿度60%~65%,10日龄后,雏鹅体重增加,此时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5%~60%。栏舍内必须及时清扫干净,勤换垫料、垫草,垫料每2天应更换1次。
2.通风换气
避免风直接吹在雏鹅身上,以免受凉。鹅舍2m高处要留有换气孔。透气窗在冬季及阴雨天时,白天打开,夜间要关闭。
3.饲养密度
雏鹅平面饲养时,1~2周龄为15~20只/平方米,3周龄时为1.0只/平方米,4周龄时为5~8只/平方米,5周龄以上为3~4只/平方米,每群最好不超过200只。
4.光照
1周龄内的雏鹅昼夜光照23小时,50平方米的鹅舍需40W灯泡1个,悬挂于离地面40cm高处;2周龄需18小时/天的光照。随着日龄的增加,以后每天减少1小时,直至自然光照。
五、饲养管理
通常1~30日龄称雏鹅,31~70日龄中鹅称肉用仔鹅。
1.饮水与喂料
1月龄后的中鹅,日喂3~4次,晚上加喂中肉鸭料1次。中鹅以放牧为主,补饲为辅。雏鹅后期和中鹅阶段生长快,补喂的精料中应注意加入贝壳粉2%、食盐1%、砂粒1%,也可适当配一些饼类、麸皮、米糠。随日龄的增长,补喂料次数可逐步减少。鹅是草食水禽,为了满足其生理特性的需要,应多喂青绿多汁饲料,最好用青菜、嫩草切碎喂给,其量可占饲料的70%~80%。如果青料不够,则要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以弥补维生素不足。
2.适时脱温
雏鹅在4~5日龄体温调节机能逐渐加强,因此如果天气好、气温高,在5~7日龄时即可逐步脱温,每天中午可让其外出放牧,但早晚还需适当加温,一般到20日龄后可以完全脱温。但早春和冬天气温低,保温期需延长,一般15~20日龄才开始逐步脱温,25~30日龄才完全脱温。
3.适度运动
开食后每隔1小时要驱赶活动1次,在夜间很冷时更要活动,可以调节体温,增强体质。7日龄后可在清洁的浅水塘边进行"放水",在晴天无风的中午让雏鹅下水游泳,洗涤绒毛,每次不超过5分钟。
4.放牧
“放水”后便可以放牧,鹅群放牧戏水须在晴天上午8∶00以后进行,20日龄后,如果气候温暖,可逐渐适应水中生活,即可全天放牧,只需夜晚补饲1次。
5.防疫和驱虫
(1)坚持全进全出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夜间要有人看守,注意温湿度是否适宜,同时注意防鼠害、兽害等。
(2) 坚持消毒制度:消毒前应将场地和用具洗刷打扫干净,场地可用1%~2%来苏儿液、3%漂白粉液消毒,其他用具可用0.5%高锰酸钾液、3%~5%苯酚液消毒。
(3) 适时免疫接种:鹅免疫程序:①抗小鹅瘟血清,1日龄接种,皮下注射0.5ml/只,14日龄接种小鹅瘟弱毒疫苗2羽份/只。②鸭瘟疫苗,雏鹅7~8日龄接种鸭瘟疫苗10羽份/只。③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小鹅10日龄第1次注射0.5ml/只,中鹅40日龄注射1ml/只。④禽霍乱疫苗,雏鹅28日龄肌注接种1次。
(4)注意防治鹅绦虫病:一般雏鹅在15~20日龄开始首次驱虫,用抗蠕敏40mg/kg(体重)灌服1次即可,以后每隔20~25天再驱虫1次。
(5) 注意防治鹅球虫病:18~70日龄期间,在饲料中交替使用抗球虫药,以防鹅球虫病的发生。用2%百毒杀,每周定期对养殖场、鹅舍、用具和带鹅消毒1次。
(6)药物防治疾病:在育雏期饲料中应加入0.1%土霉素,拌料饲喂,其中0~5日龄饮水中加入3000~5000单位/只庆大霉素,以防大肠杆菌病等肠炎。
6.肉用仔鹅的育肥
主要有放牧加补饲育肥法和圈养限制运动育肥法2种,育肥期为56~70日龄,通常育肥15~20天。
7.适时出栏
鹅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饲养一批商品肉鹅只需60~70天即可出栏上市。
上一篇: 如何防治桑青枯病?
下一篇: 前茬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小麦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