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1哺乳期采食量低
哺乳母猪在产仔7天以后,甚至在整个哺乳期日采食量低于5kg,泌乳不足,导致断奶发情延迟和仔猪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哺乳母猪采食量低,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妊娠期采食量过多,影响哺乳期采食量;二是母猪体况过肥,采食不足;三是胎次原因,初产母猪在哺乳期采食量较低;四是气温过高;五是饲料品质差;六是饲喂方式不当,如干喂。处理方法:控制母猪妊娠期饲喂量及体况、膘情;适当推迟后备母猪配种时间;控制产房环境温度在25℃以下,或在早晚气候凉爽时饲喂;提高饲料品质;采用湿喂方法;少量多餐。
1.2产后“三联症”
(母猪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多发于母猪分娩后3~5天,表现为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呼吸加快、泌乳不足、眼窝下陷、乳房肿大、喜横卧、不愿喂奶、有时拱背、努责、外阴红肿、阴户流出粉红色分泌物。处理方法:及时输液,同时加入10~30单位的催产素促进泌乳,加快子宫炎症物质排出;连续使用抗菌素进行抗感染治疗,2~3天后,母猪都能恢复食欲及泌乳。
1.3产后恶露不尽
在分娩后第2天,母猪阴户流出粉红色或暗红色的、有腥臭味的液体,不食或少食,常伴有体温升高、少乳或仔猪腹泻。原因可能是生产时消毒不严格,或死胎未排净,或胎衣未排干净。处理方法:一是肌肉注射抗菌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应用降温药物降低体温;二是用肌肉注射10~15mL氯化氨甲酰甲胆碱(浓度2.5mg/mL),促进死胎及胎衣排出;三是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子宫,降低炎症物质的浓度,减少对子宫黏膜的刺激;四是冲洗后3~4小时,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2~4mL,促进子宫收缩,排出炎症产物,促进子宫复原。
1.4体温升高
产房母猪体温升高,伴有鼻盘干燥、不食、呼吸急促、眼结膜潮红。原因有产后感染、产房温度过高、母猪疾病。若长时间体温升高,待产母猪可出现死胎及产后少乳,已产母猪也会出现无乳,因此要及时处理体温升高的母猪。处理方法:及时应用降温药物如柴胡、安乃近等,同时结合静脉输液,降温效果更好。对于产后感染的母猪,结合抗生素连续用药,体温将很快恢复正常。
1.5产后不食
一种情况是产后感染,体温常会升高,及时应用降温药物配合抗菌素治疗,即可使母猪恢复食欲。另一种情况是体温不高,也无感染,精神状态也好,但食欲废绝。此时应检查饲料质量,如饲料质量较差,应及时变换饲料。如效果不佳,可注射维生素B110~20mL;或胃肠蠕动药物,如氯化氨甲酰甲胆碱5~10mL(浓度2.5mg/mL);或盐酸甲氧氯普胺5~10mL(浓度10mg/mL);大部分可恢复食欲。另外,加强母猪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也能使母猪恢复食欲。
1.6产程过长及宫缩无力
年长母猪及体弱母猪容易出现宫缩无力。母猪分娩时间超过3小时,死产仔猪数量将增加。处理方法:一是及时让初生仔猪吃奶,剌激母猪释放催产素,加速分娩;二是按压母猪腹部,增加腹部压力,加快分娩;三是输液,增加母猪体力,同时加入缩宫素30~50单位,缓慢静注,保持母猪的宫缩,缩短产程,减少死胎数量。在妊娠期加强母猪的运动,多喂以青绿饲料,平衡营养,增强母猪体质,可预防该病。
1.7产后无乳
母猪不食、体温升高、感染疾病(如蓝耳病)、品种等原因都可引起母猪产后无乳。处理方法:及时输液,补充能量,促进泌乳,同时加入10~30单位的催产素增进泌乳;对于体温升高的母猪,应用降温药物及结合抗生素控制感染;若经过上述处理后,母猪仍然无乳,可对哺乳仔猪补喂牛奶或奶粉,或者将其寄养到同期分娩的其他哺乳母猪处或者轮流哺乳,也可将把泌乳头数相同或泌乳头数稍多但泌乳性能好的哺乳母猪所带的仔猪提前断乳,来带无乳母猪生产的哺乳小猪,以保证仔猪的成活率。
1.8延迟生产
部分母猪在预产期来临后不分娩,而延后2~3天才分娩。这样会增加死产胎数,特别在夏季高温季节,情况更为严重。预防方法:在母猪妊娠期的第113天早上注射氯前列烯醇2mL,大部分母猪在注射后20~30小时分娩,避免超期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9难产
多发于初产母猪,经产母猪较少发生。主要由胎儿过大、胎位不正或母猪骨盆狭窄引起。处理方法:扶正胎位,人工助产;有条件时可实施剖腹产手术;无法实施剖腹产手术者,采用人工碎胎术取出胎儿,同时做好抗感染治疗。预防方法:应在后备母猪达到8月龄、体重不低于135kg时配种;应控制好妊娠后期攻胎的饲料数量;不宜过度追求初生重,初产母猪仔猪初生重在1.2kg左右即可。
上一篇: 根据原产地的不同,一般将植物的春化特性分为哪三种类型?
下一篇: 如何用药才能保证蔬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