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主要是由日本分体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血液吸虫病。以牛感染率最高,病变也较明显,主要症状为贫血、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发生少。
一﹑病原
日本分体吸虫成虫呈长线状,雌雄异体,但在动物体内多呈合抱状态。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形成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从螺体中逸出进入水中。可经口或皮肤而感染。
二﹑症状
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可因严重的贫血致全身衰竭而死。实践中常见的吸虫病多为慢性病例,通常病畜健康状况尚好,病牛仅见消化不良,发育迟缓,长期腹泻(用止泻治疗不起任何作用)及便血,逐渐消瘦;若饲养管理条件较好,则症状不明显,常成为带虫者。
三﹑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有:实验室诊断(粪便虫卵检查法和粪便毛蚴孵化法)和尸体剖解法。
实践中我们通常采用的诊断方法为粪便毛蚴孵化法即取新鲜粪便100g左右,反复洗涤沉淀后,将粪便放在22—26℃的条件下孵化数小时,用放大镜观察在试管内呈直线运动的毛蚴。发现血吸虫毛蚴即判定为阳性。血吸虫毛蚴肉眼观察为针尖大小、灰白色、梭形、折光强。
四﹑预防措施
做好血吸虫病的预防工作首先应加强领导,组织防治队伍,搞好血防宣传工作,发动群众,采取因地制宜的综合措施:
1﹑搞好普查工作。及早发现病畜及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防止病源体的扩散和传播。
2﹑结合血吸虫病的检查,每年对阳性村及临近的村庄进行扩大化疗。
3﹑搞好粪便管理,牛粪是感染本病的根源。因此,要结合积肥,把粪便集中起来,进行无害化处理,如堆肥、发酵等,以杀死虫卵。
4﹑创造条件,改变饲养管理方式,在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牛饮用之水必须选择无螺水源以避免有尾蚴侵袭而感染。
5﹑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自然条件,消灭钉螺,每年在钉螺孳生的环境喷洒五氯酚钠等药物进行灭螺。 6﹑加强禁牧管理工作。各阳性村指定一名专职的禁牧管理人员进行巡视。
五﹑治疗
1﹑吡喹酮治疗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一次口服,或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肌肉注射。
2﹑吡喹酮扩大化疗的剂量:平均按每公斤体重25毫克剂量投药是有效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