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甘薯 > 红薯黑皮是怎么回事,红薯黑皮怎么防治? 甘薯

红薯黑皮是怎么回事,红薯黑皮怎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红薯黑斑病的主要症状:薯块感病后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红薯表面出现坚硬的黑皮(见上图),个别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干腐。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不能食用。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

这几年,种植红薯效益一直看好,多地出现连作种植,加上在田间管理、储藏期间管理粗放,导致这几年红薯黑斑病越来越重。许多种植区单靠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从育苗、田间管理、储藏等多个方面,严格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药剂提前处理薯苗。将薯苗基部3-5厘米左右,用50%代森铵或5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多菌灵7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随即栽插,防病效果较好。黑斑病菌在苗期侵害薯苗主要先侵害靠近地面的白色部分,所以建议采取高剪苗可减少大田病菌。一般在离地面4-5厘米以上剪苗。

加强田间管理,提前预防病害。结薯前喷施嘧菌酯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提前预防,每隔7-10天1次,连喷3-4次,并做到交替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储藏期间的管理。储藏期是黑斑病危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时期。储藏期菌源主要来自田间的带病薯块,病菌通过运输造成的伤口侵入薯块,储藏初期,发病不很明显,在遇到高温高湿和通风条件差的时候,病害开始发病加重。一般在15℃以上病菌发展较快,10℃以下薯块又容易受冻。所以储藏适温应控制在10℃-14℃之间,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是安全储藏防治黑斑病的关键。如果采取集中窑储红薯,从开始入窑前,就应该严格控制感病红薯入窖。

  该病的主要症状:薯块感病后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红薯表面出现坚硬的黑皮(见图1),个别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干腐。且病薯含有毒物质(莨菪素),不能食用。
  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分腐烂。
  这几年,种植红薯效益一直看好,多地出现连作种植,加上在田间管理、储藏期间管理粗放,导致这几年红薯黑斑病越来越重。许多种植区单靠化学农药防治效果较差,因此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从育苗、田间管理、储藏等多个方面,严格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1、药剂提前处理薯苗:将薯苗基部3-5cm左右,用50%代森铵或5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或多菌灵700倍液浸苗基部3~5分钟,随即栽插,防病效果较好。黑斑病菌在苗期侵害薯苗主要先侵害靠近地面的白色部分,所以建议采取高剪苗可减少大田病菌。一般在离地面4-5cm以上剪苗。
  2、加强田间管理,提前预防病害。结薯前喷施嘧菌酯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白菌清500倍液进行提前预防,每隔7-10天1次,连喷3-4次,并做到交替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3、加强储藏期间的管理。储藏期是黑斑病危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时期。储藏期菌源主要来自田间的带病薯块,病菌通过运输造成的伤口侵入薯块,储藏初期,发病不很明显,在遇到高温高湿和通风条件差的时候,病害开始发病加重。一般,在15℃以上病菌发展较快,10℃以下薯块又容易受冻。所以储藏适温应控制在10~14℃之间,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是安全储藏防治黑斑病的关键。如果采取集中窖储红薯,从开始入窖前,就应该严格控制感病红薯入窖。
  红薯在收获时出现了裂口薯(见图2),多属于生理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由于红薯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水肥和天气影响,生长过快,致使内外不均,从而导致开裂;结薯期间水分不均,长期干旱后突然浇大水,引起薯肉快速生长,而表皮生长速度慢于内部而撑破表皮。内部发育过快,而外面发育没有跟上,就出现龟裂及裂纹。
  2、与红薯的品种有关:结大薯块的品种一般发生裂口重。  
  3、土壤过砂过粘,土层薄,薯块盖土少,温湿变化大,特别是干旱高温,突遇低温多雨,就容易出现裂口。
  4、有时红薯裂口也不排除茎线虫的危害。红薯茎线虫主要通过种薯和土壤传播,薯块受害后,在表面首先引起龟裂,后期病菌侵染引起裂口。
  防治红薯裂口主要应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深耕细耙,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深冬季节采取深翻土壤,使深层土壤裸露整个冬季,直到种植前再耙平,采取这个方法,对减少红薯黑斑病和裂口都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