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大蒜 > 大蒜的病毒病如何防治 大蒜

大蒜的病毒病如何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选种。建立原种基地和生产用种繁育基地,确保生产用种质量。

  二、推广应用组织培养脱毒苗。利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减少鳞茎带毒率。

  三、茬口轮作。提倡与非大葱和韭菜等葱类蔬菜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自然传播。

  四、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农事操作中,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农具,应用肥皂水冲洗,防止接触传染。

  五、治蚜防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蚜虫传播病毒。

  六、施用抗病毒助剂。田间发现少量发病株,即喷菌毒杀星(高浓度)3000倍液(亩用药量10~20克)、20%病毒A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亩用药量100~140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雾2~3次,能减少病毒的感染,明显增强植株抗性,起到预防作用。

大蒜病毒病,又名大蒜花叶病,为世界性病害,对大蒜危害性最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害,一般减产20%~50%。病毒一旦侵入植株体内,不但对当代有影响,而且鳞茎母体带毒后便以垂直传染的方式传递给后代,导致种性退化。
  主要症状 大蒜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其症状不完全相同,其表现有:一种是叶片出现黄色条纹;一种是叶片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一种是植株矮小、瘦弱,心叶停止生长,根系发育不良,呈黄褐色;一种是不抽薹或抽薹后蒜薹上有明显的黄色斑块。
  发生规律 据鉴定,目前已知的大蒜病毒病为病原病毒,有9种。由鳞茎带毒传病,播种带毒的鳞茎,出苗后染病,植株便出现轻微细小的褪绿纹。田间通过蚜虫和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非持久性传毒,线虫也可用吻针刺入病株组织吸取营养汁液时带毒,再危害健株,将病毒传入。瘿螨主要危害贮藏的蒜头,以螨体前端的喙,刺入带毒蒜瓣后,螨体带毒,再危害其他蒜瓣,将病毒传入。
  害虫发生量大、高温干旱、管理粗放及与其他葱属植株连作,发病重。由于大蒜系无性繁殖,以鳞茎作为播种材料,因此植株带毒能长期随其营养体蒜瓣传至下一代,以致造成田间后代植株的普遍感染,且不断扩大病毒的繁殖系数,致使该病在田间不断扩大蔓延,大蒜退化,鳞茎变小。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避免与大葱、韭菜等葱属作物邻作或连作,减少田间自然传播。严格选种,选不带毒的蒜种,不在发病地留种,尽可能建立原种基地,最好采用脱毒大蒜生产种。从幼苗期开始,对种田进行严格选择,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以减少病害传播。选出的种瓣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以消灭螨类。加强大蒜生产田的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②及时防治蚜虫。在蚜虫迁飞季节,可选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2%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300倍液等喷雾防治,隔10天1次,连防2~3次。

1、留种的田块选无病株。
2、苗期剔除病株。
3、苗期和抽苔前喷药防治蚜虫,采用大面积连防,效果更加。
4、从无病区引种确保无病毒蒜种供应。
5、发病初期喷洒20??病毒灵可湿性粉剂、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隔10天左右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病毒病又名花叶病。大蒜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对大蒜危害性最大、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害。病毒一旦侵入植株体内,不但对当代有影响,而且鳞茎母体带毒后便以垂直传染方式传递给后代,导致种性退化。因此大蒜病毒病的防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脱毒大蒜生产种。
2.消灭大蒜植株生长期间及蒜头贮藏期间的传毒媒介。
3.大蒜田周围不要种植其他葱属作物,如大葱、洋葱、韭菜等。
4.实行3-4年轮作,避免与大蒜及其葱属作物连作。
5.播种前严格选择,淘汰有病、虫的蒜头,再将选出的种瓣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浸泡24小时,以消灭螨类。
6.从幼苗期开始,对种子田严格选择,及时拔除发病植株,以减少病害传播。
7.加强大蒜生产田的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力。
8.发病初期喷20%病毒A 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

防治措施

  一、选种。建立原种基地和生产用种繁育基地,确保生产用种质量。

  二、推广应用组织培养脱毒苗。利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减少鳞茎带毒率。

  三、茬口轮作。提倡与非大葱和韭菜等葱类蔬菜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自然传播。

  四、加强田间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农事操作中,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农具,应用肥皂水冲洗,防止接触传染。

  五、治蚜防病。在蚜虫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蚜虫传播病毒。

  六、施用抗病毒助剂。田间发现少量发病株,即喷菌毒杀星(高浓度)3000倍液(亩用药量10~20克)、20%病毒A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亩用药量100~140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雾2~3次,能减少病毒的感染,明显增强植株抗性,起到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