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混杂指的是一个优良品种群体中混入其他作物或其他品种种子后,造成原品种一致性下降,整齐度变差,杂株率增加的现象。退化是指一个品种的种性发生劣行性变化,导致品种优良性丧失的现象。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优良品种的推广是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但一个优良品种推广以后,如果不注意种子的提纯复壮工作,其优良种性往往很快就会丧失,继而被新的品种所替代。相反,如果种子提纯复壮工作做得好,一个优良品种可以在农业生产中持续应用多年,其使用年限可以大大延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增产效应。
1 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 机械混杂
在种子生产过程中,播种、栽插、收获、脱粒、运输、出晒、储藏及种子加工等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人为的混杂,使一个品种的种子中混入其他植物或同类型的不同品种的种子。
(2) 生物学混杂
种子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外来花粉的污染而产生的天然杂交。天然杂交种子在来年种植后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出现不良个体,从而降低原品种的一致性和丰产性。当机械混杂严重时,更会加重生物学混杂,加快品种退化速度
(3 ) 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
不适当的栽培技术,不良的环境条件,都有可能引起优良品种的变异和退化。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的,其优良性状的发育要求一定的环境和栽培条件,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品种的优良种性就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品种经济性状的变异和退化。
(4 ) 品种育种剩余变异和自然变异
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群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以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但其品种的纯是相对的。一个新育成的品种往往综合了许多亲本的优良性状,其遗传基础相当复杂,基因纯合和稳定所需的时间较长。一个新品种育成后,往往还有许多剩余变异,如在繁种过程中不进行严格选择,就会很快出现品种退化现象。另外,一个品种在生产上连续种植多年后,往往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变异,这些变异经自然选择常被保存和积累下来,导致品种混杂退化。
(5) 不正确的选择
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由于不了解选择方向和不掌握品种特征特性等原因,进行了不正确的选择,导致产生遗传漂移,也会加速品种混杂退化,使原种经提纯后和原品种相比变得面目全非。
(6 ) 病原生物的变化
一个品种推广以后,由于病原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品种原有的抗病性丧失,也是导致品种种性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 百合萎蔫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如何预防兔魏氏梭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