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气泡病,在鱼苗、鱼种阶段均能发生,尤其对鱼苗危害最大,发病率高达80%以上,是鱼苗培育阶段的主要疾病之一,应重视该病预防。
发病原因
(1)渔池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生肥在池底经分解消耗水中氧气,放出甲烷,硫化氢等小气泡。(2)渔池水生植物过于旺盛,经光合作用产出大量氧气而引起氧气过饱和。(3)鱼苗运输途中,人工送气过多,引起溶解气体过饱和。(4)水中氨气含量过饱和,也会引发此病。
气体进入鱼体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鱼苗误将气泡当食物,直接吞入。二是气体通过鱼体鳃、皮肤、黏膜等处进入血液,当水温陡升,血液里过剩的气体游离积蓄成气泡,引起栓塞致鱼死亡。
主要症状
病鱼体表、鳍条及鳃丝上附有许多小气泡,有的肠内含数量较多的白色气泡。鱼体呈无力状游动,随着气泡的增加,体力消耗,鱼体失动平衡,浮于水面,难以下沉,有时作挣扎状时游时停,有时头朝下尾朝上,如不急救,会引起大批死亡。
流行情况
该病主要发生于春未夏初,鱼苗、鱼种均能发生。鱼越小越敏感,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
预防措施
(1)渔池不施放未发酵的肥料。
(2)掌握合理的投饵量和施肥量,保持水质新鲜,控制浮游生物大量繁殖。(3)人工孵化用水,不用含气泡多的水体。(4)鱼苗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水源的含氧量,不要进行急剧的充气。
治疗方法
(1)发现此病,迅速注入新水,能治愈此病。(2)水深0.8米每亩用1ppm~1.5ppm食盐水,均匀泼洒。(3)鱼苗培育过程中,加工豆浆时,加入适量的食盐,进行投喂。
1.预防方法 鱼苗养殖期、鱼种养殖期及成鱼养殖前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严格控制池塘施肥数量;天气连阴数天转晴,尤其是晴后无风天气,要注意开启增氧机曝气,以便使水体中过剩的氧气扩散到空气中;鱼苗应清水下塘,或在肥水后的轮虫高峰期下塘增加养殖水体中鱼苗基础饵料生物的数量,以减少鱼苗误吞氧气泡的机会。鱼类越冬后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鱼类越冬后期,尤其是春节过后,采取打冰眼、开启增氧机等措施,以便使水体中过剩的氧气扩散到空气中。春节前出鱼的池塘要保留足够数量的白鲢,以抑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过渡繁殖。
2.治疗方法 用浓度为4mg/L~6mg/L的食盐全池泼洒,以改变鱼体皮肤渗透压,使患病鱼体内的气泡逸出体外,此法可有效治愈气泡病。向养殖池塘注入清水并排出部分老水。开启增氧机,使水体中过饱和的氧气散发到空气中。泼洒灭藻药物,降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冬季发生气泡病后,可以采取打冰眼、开启增氧机等措施,使水体中过剩的氧气扩散到空气中。
发生气泡病的原因有:
池水中的某种气体,通常为溶解氧、甲烷、硫化氢、氨或氮气)过饱和。这几类气体会经过鳃、皮肤渗入鱼体血管,使血液中的气体过饱和,太多的气体游离出来形成气泡会堵塞血液流动,使鱼苗大量死亡。
或者因鱼苗缺乏经验误将小气泡当作食物吞下,结果在肠内聚集成一个个明亮的大气泡,导致肠阻而死亡。
最后,在鱼苗的鳍条、鳃和皮肤上附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气泡,使鱼体失去正常游动摄食能力而死亡。
为此,推荐几个常用的防治气泡病的有效措施:
1.苗种池施用的有机基肥必须是充分腐熟的,且用量要适当;
2.水较浅、水又肥的鱼池在放苗前应先加注一定量的新水,以稀释原水体中的气体浓度;
3.放苗入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傍晚,切忌在上午10:00到下午3:00之间放苗。如果迫不得已,则应在苗池上空搭棚遮荫;
4.注意水源,掌握好适宜的施肥投饲量,控制水质,不使浮游植物繁殖过盛;
5.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如降氨灵,安消酶等),以调节藻相平衡、水质肥瘦、底质状况,从而降低发病几率;
6.一旦发病,立即泼洒食盐(0.5公斤/亩/米~1公斤/亩/米)+黄泥水。待病情减轻后,再大量换注水。
7.若条件许可,向鱼苗池大量注入较低温度的水,使水温下降2℃左右。
下一篇: 生猪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