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草甘膦的抗性现状及其主要混剂配方梳理? 其他

草甘膦的抗性现状及其主要混剂配方梳理?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草甘膦的抗性现状
1、草甘膦的抗性现状。
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慢性广谱灭生性除草剂,主要抑制植物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从而导致植物死亡。由于草甘膦优异的杀草活性、广泛的杀草谱、较低的土壤残留、较长的控草时间,加上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除草剂品种。然而由于长时间大量单一连续使用草甘膦,杂草的抗性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2.杂草抗草甘膦的原理

(1)一些表面有蜡质,或者体内有乳汁的杂草,在喷施草甘膦后往往防除效果不是太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这些植物在代谢上对草甘膦有真正的抗性,通过加用助剂等方法促进药物吸收可以提高效果。

(2)与苜蓿、豌豆等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打断草甘膦的碳磷键生成代谢中间产物肌氨酸,并以其为磷源供生长所需,对草甘膦有很强的生物降解作用,因此豆科植物对草甘膦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

(3)大蒜、韭菜等百合科植物对草甘膦的耐药性是由其对抗草甘膦的独特机理决定的。草甘膦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竞争性抑制植物体内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从而抑制莽草素向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的转化,使蛋白质的合成受到干扰,导致植物死亡。在抗性植物体内,能够过量表达EPSP合成酶,过量的靶酶解除了除草剂结合靶酶所产生的限制作用,并有足够的酶活性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维持正常生理活动。通俗一点说,这些植物体内能产生大量的EPSP合成酶,抵销草甘膦的作用。由于是竞争性的关系,如果加大草甘膦用量,让植物体内草甘膦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使植物自身产生的EPSP合成酶不足以抵销草甘膦的作用,那么这些耐药性强的植物也会受到药害,甚至死亡。

生产上曾有人在大蒜等作物上使用草甘膦除草,这需要特别慎重。大蒜生产上曾出现过不当使用草甘膦造成严重药害的事故。特别是在低温期使用后,由于大蒜生理活动弱,EPSP合成酶形成慢,大蒜体内不能形成足量的EPSP合成酶来抵销草甘膦的作用,因此受到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