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又称牛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眼、口、窦、鼻黏膜剧烈发炎,角膜混浊,并伴有脑炎症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零星发生或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极高,小牛可达100%。
病原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3型。该病毒在体外只能存活很短的时间,不耐冰冻,常用消毒药都能迅速将其杀灭。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牛(奶牛、水牛和黄牛等)发病,无性别、年龄、品种的差别,但以2岁左右,4岁以下的牛较易感染。全年都能发病,以冬季、早春和秋季较多发,气候突变和饲养管理不良是诱因。一般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绵羊是本病自然带毒者,牛发病都与接触绵羊有关。病牛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但是,病牛与健牛接触不发生传染,因此传播方式尚未清楚。可能为呼吸道、吸血昆虫均有传播作用。
症状潜伏期2~8天,有时可达3~4个月。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头眼型、肠型和皮肤型,以头眼型最多。
(1)最急性型突然高热(41~42℃),稽留,结膜潮红,呼吸困难,间或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常不出现头眼型的特征症状。病程短促,多在l~2天内死亡。
(2)头眼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高达40—42℃,稽留热。站立不稳,头下垂,流涎,精神萎靡,常卧地。无食欲,反刍停止。
(3)肠型高热稽留,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症状。
(4)皮肤型在体温升高的同时,颈、背及乳房皮肤出现丘疹、疱疹、龟裂和坏死等变化。
剖检除上述病变外,在喉、气管、真胃和小肠等部位的黏膜上,也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相似的病变。实质脏器严重变性,肾皮质出现白色病灶,脑神经内出现包涵体。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确诊。
治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采用非特异性抗体如白细胞介素一2、干扰素等,配合应用各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继发感染,能缓解症状。据经验,临床上发现本病,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
预防控制本病的最重要措施是立即将绵羊等反刍动物清出牛群,不让牛与羊接触,同时进行消毒。进行治疗,如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20-J40毫升,或30%安乃近20~30毫升。
③也可强心、利尿、解毒,常用青霉素(800万国际单位/次)或链霉素(400万国际单位/次)、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林格氏液(1000~3000毫升)、安钠咖(2~5克/次)、维生素B.(100~500毫克/次)、维生素C(2~4克/次)等药物,每天2次。
④还可针对肺水肿进行治疗,尽量减少灌药,以免引起异物性肺炎。
⑤注意调整胃肠功能,防止并发感染,对四肢关节疼痛的,可静脉注射水杨酸钠溶液。实践证明,加强护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2)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注射牛流行热疫苗。
②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是及时控制疫情发展的有效措施。
③注意做好防蝇(蚊)工作,对病牛场及时封锁和消困难和咳嗽为其临床特征。因本病多发生于运输后的牛,故也称运输热和运输性肺炎。与牛流感症状相似。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病原体是副黏病毒科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巴氏杆菌、牛昏睡嗜血杆菌等常参与混合感染并使病情恶化。本病毒能凝集豚鼠、鸡、牛、猪和人的红细胞,不耐热,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的影响,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灭。成年奶牛最易感染,犊牛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鼻分泌物排出,经呼吸道感染健牛。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和流产。长途运输、天气骤变、寒冷和疲劳等不利因素可促使发病,故晚秋和冬季常发此病。
症状潜伏期2~5天。病牛高热,体温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减退,鼻镜干燥,流黏脓性鼻液,引起脓性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发出呼噜音。听诊可闻湿哕音,肺脏实变时则肺泡音消失,有时听到胸膜摩擦音。有的病牛发生黏液性腹泻。病程不长,重者可在数小时或3~4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0%,死亡率一般为1%~2%。本病病变限于呼吸道,呈现支气管肺炎和纤维性胸膜炎的变化,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样细胞肥大、增生,形成合胞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包涵体。
治疗治疗以清热解表为主,治法同牛流感。主要防治并发或继发感染,为此应及早用药。常以青霉素、链霉素联合使用,也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0.07克/千克体重,静脉或肌内注射),均为每天2次,连用3~4天。如加用维生素A,效果更好。
预防尽可能地消除不利环境,使牛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有条件的可用疫苗接种预防。
牛恶性卡他热病又称牛恶性头卡他或坏疽性鼻卡他,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眼、口、窦、鼻黏膜剧烈发炎,角膜混浊,并伴有脑炎症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均有零星发生或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极高,小牛可达100%。
症状 潜伏期2~8天,有时可达3~4个月。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头眼型、肠型和皮肤型,以头眼型最多。(1)最急性型突然高热(41~42℃),稽留,结膜潮红,呼吸困难,间或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常不出现头眼型的特征症状。病程短促,多在l~2天内死亡。
(2)头眼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高达40—42℃,稽留热。站立不稳,头下垂,流涎,精神萎靡,常卧地。无食欲,反刍停止。皮温不整,颌窦部及脚跟常发热,两角松动甚至角壳脱落。鼻镜干燥,表皮坏死、糜烂,形成大片干痂。鼻黏膜发炎,初为浆液性,后为脓性或纤维性,并带有血液和坏死组织,极腥臭,上有假膜,把假膜撕掉后出现溃疡和出血面。双眼严重发炎,结膜充血潮红,流泪,畏光,有脓性或纤维性分泌物。角膜从边缘开始呈环状混浊,逐渐向中央蔓延,严重者形成溃疡,甚至穿孔。口腔黏膜红,干而热,发生淡白色丘疹及糜烂,覆盖黄色假膜,口气恶臭;咽部发炎时则吞咽困难或完全不能吞咽。尿混浊,呈酸性反应,含有大量蛋白,间有血尿。体表淋巴肿大,白细胞减少至每立方毫米4000~6000个,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后期身体虚弱,低头耷耳,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少数病例肌肉颤抖,敏感,兴奋不安,磨牙,吼叫,向前直冲。严重病例在肛门及四肢内侧出现紫红色出血斑。病程一般5~14天,有时达3~4周。有的变为慢性,拖延几个月,体温则在正常范围内。全身症状反复出现,极度消瘦,多数死亡。(3)肠型高热稽留,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症状。(4)皮肤型在体温升高的同时,颈、背及乳房皮肤出现丘疹、疱疹、龟裂和坏死等变化。
剖检除上述病变外,在喉、气管、真胃和小肠等部位的黏膜上,也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相似的病变。实质脏器严重变性,肾皮质出现白色病灶,脑神经内出现包涵体。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确诊。
治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采用非特异性抗体如白细胞介素一2、干扰素等,配合应用各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防继发感染,能缓解症状。据经验,临床上发现本病,其治愈率低,死亡率高。
(1)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注射牛流行热疫苗。
②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是及时控制疫情发展的有效措施。
③注意做好防蝇(蚊)工作,对病牛场及时封锁和消困难和咳嗽为其临床特征。因本病多发生于运输后的牛,故也称运输热和运输性肺炎。与牛流感症状相似。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病原体是副黏病毒科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巴氏杆菌、牛昏睡嗜血杆菌等常参与混合感染并使病情恶化。本病毒能凝集豚鼠、鸡、牛、猪和人的红细胞,不耐热,反复冻融对病毒无明显的影响,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灭。成年奶牛最易感染,犊牛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病。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随鼻分泌物排出,经呼吸道感染健牛。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和流产。长途运输、天气骤变、寒冷和疲劳等不利因素可促使发病,故晚秋和冬季常发此病。
症状潜伏期2~5天。病牛高热,体温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减退,鼻镜干燥,流黏脓性鼻液,引起脓性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发出呼噜音。听诊可闻湿哕音,肺脏实变时则肺泡音消失,有时听到胸膜摩擦音。有的病牛发生黏液性腹泻。病程不长,重者可在数小时或3~4天内死亡。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0%,死亡率一般为1%~2%。本病病变限于呼吸道,呈现支气管肺炎和纤维性胸膜炎的变化,肺泡和细支气管上皮样细胞肥大、增生,形成合胞体,胞浆内出现嗜碱性包涵体。
(2)治疗 治疗以清热解表为主,治法同牛流感。主要防治并发或继发感染,为此应及早用药。常以青霉素、链霉素联合使用,也可用卡那霉素或磺胺二甲嘧啶(0.07克/千克体重,静脉或肌内注射),均为每天2次,连用3~4天。如加用维生素A,效果更好。
上一篇: 防治甘薯块畸形的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怎么防治沙田柚黑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