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植抗耐病品种由于该病菌寄主范围广,致病性强, 目前尚没有抗病品种,但株形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 性能好的品种相对耐病。(2)耕作制度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等 寄主作物轮作或邻作,一般与非寄主作物或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 以上的轮作可有效地降低菌核病的发生。
(3)栽培管理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及时清除田间散落的 病株残体和根茬,减少初侵染源。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不 要过密。地块尽量平整,病田收获后应深翻,深度不小于15cm,这样可以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抑制菌核萌发。同时,在大豆封 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1)水肥管理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当控 制氮肥的用量,防止大豆徒长。合理搭配N、P、K比例,增施 钾肥,培育壮苗,有机肥应经过彻底腐熟后再施用。(2)药剂防治在田间出现病株时,及时施用化学药剂,可 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蔓延和流行,一般隔7天喷雾一次,效果更 好。
常用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纹枯 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 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8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上一篇: 香蕉怎么应对倒春寒?
下一篇: 猪场驱虫时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