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泥鳅养殖注意事项?xml:namespace>为了保证泥鳅养殖能够健康发展,在夏季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搞好降暑降温:最适合泥鳅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夏天阳光暴晒易使泥鳅中暑。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也可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阳(但面积不能超过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
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死亡。流行的季节为5月~8月。2、防治方法:(1)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两者的比例为5∶2)合剂全池泼洒,浓度0.7ppm。1、主要症状,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
发病初期,病泥鳅鳍条及体表部分皮肤剥落呈灰白色,肛门红肿,继而腹部及体侧皮肤充血发炎,鳍条呈血红色,严重时病灶部位逐渐溃烂,病鳅常在进水口或池边悬垂,不进食。该病是因鳅体受伤感染病菌所致,危害极大,发病率很高,若是水质急剧变化,更易诱发此病。夏季是该病高发季节。防治方法:①操作时避免鱼体受伤,保持其体表黏液层。②发病前后用漂白粉水
泥鳅的养殖密度达到标准以后,池塘里就没有水草了。如果池塘里还有很多水草,说明泥鳅的养殖密度不够,不要刻意去除水草。
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1、主要症状: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过印章,主要流行于7月~9月。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在稻田中养泥鳅一般是当年放养,当年收获。因此,应放养规格在3厘米以上的大鳅种,一般每亩稻田放养3-4厘米规格的鳅种2万-3万尾左右。如有流水环境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的,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最适水温为22一28℃。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
1、症状。车轮虫寄生于泥鳅锶、体表。感染后食欲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死亡。5-8月份流行。2、防治。⑴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后再放养泥鳅。⑵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防治。
一、鳅池建设鳅池宜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比较方便、便于管理的地方,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面积因养殖方式及养殖水平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
建设苗池饲养泥鳅苗种用水泥池和土池都可以,但一定要水源充足无污染,光照良好,池塘保水力强,无渗漏,能彻底排干池水。每个苗种池的面积一般为40至60平方米,池深70至80厘米。池中央或排水处设1个集鱼坑。鱼苗下池前15天,先将池水排干,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10至12公斤清塘消毒,并曝晒4至5天。然后注入新水,水位高约20厘米,并施入少量腐熟粪肥。等药物
答:建议为了提高暂养泥鳅的成活率,要投喂大豆和辣椒。大豆能增强泥鳅体质;辣椒是兴奋剂,投喂以后可减少暂养泥鳅的死亡。投喂量为每15kg泥鳅喂生大豆100kg,辣椒50g。静水暂养时,投喂后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一、场地选择养殖场所应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中性或微酸性,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二、池塘建造1.池塘规格面积50平方米~100平方米,池塘四周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池深80厘米~100厘米,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厘米×50厘米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厘米左右,水深保持
(1)、避免鱼体受伤,水真菌往往在受伤部位寄生繁殖;(2)、鳅种下塘前用4%食盐水浸浴;(3)、泥鳅感染时用0.04%小苏打和0.04%食盐混合液全池泼洒。
泥鳅的种类较多,全世界有10余种,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长速度相近,却又各不相同。通常养殖的泥鳅种类有真泥鳅、大鳞副泥鳅、中华花鳅、花斑副沙鳅、大斑花鳅、北方条鳅和近几年引进的台湾泥鳅等。在养殖的鳅科鱼类中,常见的是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尽管大自然水域中两者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但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大鳞副泥鳅的生长速度较真泥鳅快,成活率及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搞好降暑降温:最适合泥鳅生长繁殖的水温为21~28℃,夏天阳光暴晒易使泥鳅中暑。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阳,也可在鳅池水面投入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阳(但面积不能超过池子1/3),还可采取换水调温,即在盛夏把池子水位加至25厘米—30厘米,并采取更换池内表层水来
该病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不久即死亡。每年5~7月为流行季节,主要表现在夏花分塘前后,当夏花有大量车轮虫等原生动物侵害寄生时,使鳅体受伤,受伤泥鳅便易感染,且死亡率可高达30%~50%。防治方法:①将三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
1、发病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停止摄食,离群,腹部有红斑,肛门外突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即有血黄色的粘液流出,解剖后可以发现腹内有大量的积液,肠道紫红色,肠内无食物。2、流行及发病原因水温20℃时开始流行,多与细菌性烂鳃病、赤庆病等并发,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3、预防措施1)保持水质清新,通过使用高效氧化剂过硫酸氢钾(底立安)提高氧化还
~一、泥鳅食性特点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靠5对发达的触须帮助摄食,触须的尖端有能辨别饲料气味的味蕾。泥鳅昼伏夜出,喜欢在傍晚或半夜间以及日间安静时觅食,经人工训化可白天摄食。摄食高峰时段为上午7时-10时和下午4时-6时,夜间10时-12时是另一摄食高峰。在不同的水温条件下泥鳅摄食量也不同,水温25℃-27℃时泥鳅食欲旺盛,此时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当
泥鳅养殖中细菌性病害有:赤皮病、曲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