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机械性损伤,如卧床坎墙的挫伤、碰撞。腱的过度牵张,保定不当或在不平、泥泞的道路上运步等,引起发病。本病由脓毒症、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并发,周围组织炎症(蜂窝织炎、脓肿、化脓性黏液囊炎、化脓性关节炎)蔓延所致。侵袭性腱鞘炎常见于蟠尾丝虫病等。症状:腱鞘炎按病性分类可分为急性、慢性、化脓性及症候性四类,不同部位的腱鞘炎有
(1)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补体结合试验;(3)反向间接血凝试验;(4)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5)核酸序列分析。
口腔治疗: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0.2%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10%~20%碘甘油或1%~3%硫酸铜,也可散布冰硼散、豆面及各种抗菌药物软膏,都能收到明显效果。
1.如果采用青贮饲料作为粗饲料,要计算好玉米蛋白饲料和青贮玉米的喂量,湿的玉米蛋白饲料和青贮玉米的折干率分别以30%和40%计算。在实际饲喂玉米蛋白饲料和青贮玉米时,必须将计算的干料数量分别除以0.3和0.4,即为玉米蛋白饲料和青贮玉米的实际饲喂数量。如果没有豆粕蛋白质饲料,可以用棉籽粕完全代替,即便是棉籽粕不脱毒处理,也不会影响奶牛的生长和产
1.选择优良环境2.选择优良品种3.科学饲喂4.做好病虫害防治
如何防治牛碘缺乏症??xml:namespace>舍饲期间碘缺乏症病牛,宜及早补饲碘盐或碘饲料添加剂,或应用有机碘化合物40%溶解油剂,肌肉注射,疗效明显。在预防上对犊牛宜用卢戈耳氏液(浓碘溶液)几滴内服,连续1周时间。对妊娠母牛(尤其是处于后期),以含有0.015%碘盐,按10%比例添加在饲料中饲喂,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乳用牛发情周期15~24天,平均21天妊娠天数。
1.根据奶牛品种当前全世界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又称黑白花牛)、娟珊牛、更赛牛、爱尔夏牛及瑞士褐牛。我国饲养奶牛品种中95%以上是中国荷斯坦牛(中国黑白花牛),此外还有新疆褐牛、三河牛及草原红牛等。荷斯坦牛属大体型奶牛,产奶量最高,年产万千克以上的牛群比较多见,我国最高牛群已达8773.2千克。美国个体产奶量最高的1头母牛里斯达365天产奶已达30
(1)消灭黑斑病病菌在甘薯育苗前,对种用甘薯用l0%硼酸水(20℃),浸泡10min,也可将种用甘薯用50%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10min。(2)收获和运输甘薯时,注意勿伤坏甘薯表皮贮藏和保管甘薯时,注意做到:入窖散热关、越冬保温关和立春回暖关;地窖应干燥密封,温度控制在11~15℃。(3)严禁饲喂黑斑病病甘薯及其粉渣、酒糟等副产品黑斑病病甘薯要严禁乱丢,应集中
牛舍建设面积一般按成年肉牛每头占舍内面积6㎡以上;繁殖母牛每头占舍内面积8㎡以上计算。肉牛舍面积:成母牛每头9㎡,100头牛舍长80m、宽12m(建筑面积);青年牛每头8㎡,100头牛舍长75m,宽11m;育成牛每头7.0㎡,100头牛舍长70m、宽10m;犊牛每头5㎡,100头牛舍长55m、宽9m。
~1.以最佳的时间、药物、剂量进行防治。每年9月~10月份采用1%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头牛每次用0.5毫升。重点做好犊牛、幼年牛及育龄母畜的防治,才能有效控制该病。2.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蝇工作。夏季定期对牛舍、运动场等用拟除虫菊醣喷雾灭蝇。3.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在发病季节发现牛体背部皮下有瘤状肿时,可用倍硫磷每公斤体重7毫克~10毫克臀部肌肉注
严重感染时,患畜消瘦,黏膜苍白,排出带黏液和血的粪便,有时下痢。幼畜生长发育迟缓,被毛干脆,食欲减退,下颌水肿,有时引起死亡剖检时见虫体吸着于肠壁上,黏膜苍白,肿胀,有小点出血和大量黏液。肠黏膜的某些部位上皮脱落,有时有溃疡。
答:预防:灭蝇,日常注意卫生。治疗:处方1:倍硫磷(拜耳29493)1.5ml用法:于每年11月份,一次臀部肌肉注射,成年牛1.5ml,青年牛1-1.5ml,犊牛0.5-1ml用药。处方2:蝇毒磷4g用法:一次臀部肌肉注射,按1kg体重10mg用药。处方3:皮蝇磷40g用法:制成丸剂一次口服,按1kg体重100mg用药。处方4:敌百虫6g用法:用温水配成2%溶液涂擦穿孔处,每头牛不超过300ml。在3
防治措施(1)避免在低湿地放牧。尖利饲料可先用水泡软,避免扎伤。(2)外科切除硬结,内服碘化钾2~5克/天•头,连用2〜4周。(3)注射30%盐酸林可霉素、氧氟沙星注射液、氟苯尼考等防治继发感染。
可以。一、吃足初乳犊牛初生后可先将其口鼻内的粘液清理干净,并让母牛舔干或人为擦干身上的粘液,一般等1~2小时犊牛便可以自行站立,此时应尽快辅助犊牛吃上并吃足初乳。一,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乳糖、脂肪、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可为犊牛提供充足的营养;二,初生犊牛胃肠空虚缺乏保护性黏膜,而初乳具有较大的黏度与较高的酸性,可附
病因外界环境不良和垂直感染都可以引起犊牛腹泻;畜舍潮湿,圈舍温度不稳定,消毒不彻底,会使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引起犊牛腹泻;母源性腹泻有两种可能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和母牛患有乳房炎,加上新生犊牛的免疫器官还不完善,出生后没有及时地提供足够的初乳,都可以引起犊牛腹泻。症状环境引起的,一般在7日龄内发生,患病犊牛初期表现体温升高至41℃一42
TMR是一种将粗饲料、精饲料、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添加剂充分混合,能够提供足够营养以满足奶牛需要的饲养技术。TMR饲养技术在配套技术措施和性能优良的TMR机械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奶牛每采食一口日粮,都是精粗比例稳定、营养浓度一致的全价日粮
潜伏期3~7d发病突然,体温升高达39.5~42.5℃,维持2~3d后,降至正常。在体温升高的同时,病牛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呼吸促迫,患牛发出哼哼声,食欲废绝,咽喉区疼痛,反刍停止。多数病牛鼻炎性分泌物成线状,随后变为黏性鼻涕。口腔发炎、流涎,口角有泡沫。有的患牛四肢关节浮肿、僵硬、疼痛,病牛站立不动并出现跛行,最后因站立困难而倒卧。
育肥牛只引人之前,应准备好房舍、储备好草料,彻底消毒牛舍。牛只进人育肥场后,一般需要经过15〜20天的适应期,以解除运输应激,使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驱虫、健胃、免疫是工作重点。这段时间的调整很重要,对于由于应激反应大甚至出现疾病不能及时恢复、治疗难度大的个体,应尽早做淘汰处理。适应期内的主要工作包括:(1)及时补水。这是新引进牛只到场后的
诊断本病特征是鼻镜干燥龟裂,排粪干硬呈栗子状,瓣胃区触诊硬且敏感。结合瓣胃穿刺试验即可确诊。瓣胃穿刺部位在右侧九、十肋间与肩端水平线的交点,将消毒的16~18号、长10厘米以上的有芯针头,与皮肤成直角刺入约6~8厘米,即刺入瓣胃。如为本病,进针时可感到阻力很大,内容坚硬,且可感到进针时的沙沙音。防治(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坚硬的粗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