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①选育杭(耐)病品种。②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如合理密植、清沟排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定期喷植宝素6000~7000倍液提高植株抗病力。④科学浇水,不宜大水漫灌;加强通风,降低湿度。⑤清洁田园,把病叶、病残体、病秧等清除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烧毁。
豌豆花叶病全株发病。病株矮缩,叶片变小、皱缩,叶色浓淡不均,呈斑驳花叶状,结荚少或不结荚。
豌豆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茎部。叶片染病初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细小圆形赤褐色肿斑,破裂后散出暗褐色粉末,后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纵裂后露出黑色粉质物。茎部染病后,病症与叶片相似。
硬荚豌豆,小青豆和软荚豌豆。主要有菜用豌豆和粮用豌豆
蚕豆象俗叫豆龟、豆牛、豆猴子、豆蛀虫、石苍蝇,是蚕豆最主要的害虫。豆象1年发生1代。成虫在豆粒内、仓库内等处过冬,翌年春天蚕豆开花时飞到田间为害。防治方法主要有:①氯化苦熏蒸:在蚕豆收获脱粒后立即晒干并放入仓库或密室或熏蒸箱,每立方米体积用氯化苦27~35克,在室温20℃以上密闭熏蒸2天,20℃以下时熏蒸3~5天。熏蒸结束后,要开封,打开门窗通风
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是提高饲草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燕麦属于禾谷类作物,与豆科牧草混播,可以充分利用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利用光照资源和土壤养分方面的互补性。豆科可以固氮,而禾本科喜氮肥,所以往往混播草地的产量均高于其各自单播,而且品质较单播燕麦高。
顶凌播种使豌豆出苗后仍处于较低温度条件下,主茎生长缓慢,基部节间也因此变得短而紧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株型和群体结构。早播能使春化作用进行得较充分,有利于花蕾的分化和孕育,而且还比其他春播作物更早地利用大自然无偿提供的光温等条件,成熟期和收获期均提前,生产的籽粒饱满,产量提高。适期早播还可避开黏虫、潜叶蝇的为害期,对豆象、蚜虫的侵害
BotrytiscinereaPersonexFr.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Botryotiniafuckeliana(deBary)Whetzel称富氏葡萄孢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成丛地从菌丝体或菌核上生出,粗12~24um,长280~550um,长度变化大,灰色。分生孢子近球形,大小9~15×6.5~10(um)。有时形成小分生孢子,无色,直径3um。
软荚豌豆在荚果充分长大、籽粒尚未长大时采收。豌豆陆续开花结荚,采收要多次进行。春播的豌豆于4月上旬开始采收,6月上旬拉秧,亩产400kg;秋播豌豆10月上旬~11月中旬采收,亩产300kg。
(1)温度管理。定植后到现蕾开花前,室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0℃左右,超过25℃时放风,夜间不低于10℃即可。整个结荚期以白天15〜18℃,夜间12〜16℃为宜。到深冬季节,遇极端恶劣天气可采用临时加温措施,如生炉火、熏烟等,防止低温对植株造成伤害。(2)水肥管理。由于定植时温度较低,定植水后一般不再浇缓苗水,直到现蕾前不浇水施肥。主要以中耕培土的方式增
立枯病为碗豆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都有发生,以露地发病重,个别棚室发病亦较重,常造成成片死苗,显著影响生产。一、症状此病主要为害根茎部,初期在根茎基部产生黄褐色坏死小点,以后变成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坏死斑,进一步向上下发展使根茎甚至根系全部染病。同时病苗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坏死干枯,终致全棵苗坏死。二、防治方法1.
生育期短,吸收养分少,还是豆科作物,有利于土壤的修复和改良。豌豆苗期生长缓慢,覆盖度小,在秋播区常作为水稻、玉米及甘薯的前茬或后作;在春播地区,豌豆常与茄果类、瓜类、玉米、棉花、高粱等作物间作套种,或种于田边地角,或作为谷子、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的前作,也可与大麦、春小麦、燕麦等间作或混作。豌豆前茬不仅可以提高禾谷类的产量,还能改善
顶凌播种使豌豆出苗后仍处于较低温度条件下,主茎生长缓慢,基部节间也因此变得短而紧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株型和群体结构。早播能使春化作用进行得较充分,有利于花蕾的分化和孕育,而且还比其他春播作物更早地利用大自然无偿提供的光温等条件,成熟期和收获期均提前,生产的籽粒饱满,产量提高。适期早播还可避开黏虫、潜叶蝇的为害期,对豆象、蚜虫的侵害
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期染病多,主要为害根或根茎部。病株下部叶片先发黄,逐渐向中、上部发展,致全株变黄枯萎。主、侧根部分变黑色,纵剖根部,维管束变褐或呈土红色,根瘤和根毛明显减少,轻则造成植株矮化,茎细,叶小或叶色淡绿,个别分枝呈萎蔫或枯萎状,轻病株尚可开花结荚,但荚数大减或籽粒秕瘦;重病株的茎基部缢缩或凹陷变褐,呈“细腰
豌豆又叫“小寒豆”,喜清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高温。豌豆原产于欧洲和亚洲,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蚕豆,花果期4—5月。原产里海南部至非洲北部,公元一世纪时始由欧洲传入我国,现我国南方各地广为栽培豌豆更耐寒。豌豆又叫"小寒豆","麦豆"。豆科,豌豆属。一、二年生草本。全株光滑无毛,被白色蜡粉。茎蔓生或矮生。羽状复叶,尖端有卷须,基部有大形托叶,
普通叶豌豆条播行距一般25~40厘米;点播穴距一般15~30厘米,每穴2~4粒种子。半无叶株型豌豆行距20~30厘米,株距5~10厘米。大粒软荚豌豆,最佳播种密度60粒/米2左右;小白粒和小褐粒硬荚豌豆90粒/米2左右;青豌豆介于80~100粒/米2之间。有灌溉条件、土壤肥沃的地块,密度需适当减小;种植半无叶豌豆,或在贫瘠干旱的地块种植豌豆时,密度需适当加大。豌豆播种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种子,长出幼苗即染病,子叶或幼茎上出现病痕和分生孢子器,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香豌豆施肥需注意氮肥、磷肥、钾肥料合理搭配,适宜用量为:每亩腐熟厩肥3000千克、氮肥42千克、磷肥64千克、钾肥40千克。
豌豆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面出现褪色斑。菌丛孢子层生于叶背或叶面,以叶背面居多,白色至淡紫色。嫩梢上叶片受害较重。叶背面的淡紫色霉层布满全叶,致叶片枯黄而死。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从子叶下的胚茎侵入,菌丝随生长点向上蔓延,进入芽或真叶,形成系统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风雨传播蔓
豌豆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可分为出苗期、分枝期、孕蕾期、开花结荚期和灌浆成熟期等。其中孕蕾期、开花结荚期较长,孕蕾、开花、结荚同步进行。(1)出苗期:种子胚芽突破种皮,露出土表以上2厘米左右称为出苗。从种子发芽到出苗一般需7~21天。豌豆子叶不出土。(2)分枝期:一般在3~5片真叶期,分枝开始从基部节上发生,长到2厘米长,有2~3片展开叶时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