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抗病性差,加上没有彻底清除菌核,再加上小麦面积成片、农民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不够的情况下,就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小麦纹枯病是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达40%以上。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测,今年小麦纹枯病发生1.1亿亩,其中湖北东部和江汉平原、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和沿淮、沿江麦区,以及河南偏重发生,江淮、黄淮、华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受前期极端低温天气影响,小麦抗逆性抗病性下降,纹枯病侵染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因此适期开展防控尤为重要,以确保小麦增产丰收。
发生为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生,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及茎杆上
小麦出苗后,在土壤中越夏的病菌侵染麦苗的地下茎和茎基部叶鞘;到小麦返青后,爱害麦苗基部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病斑,发生严重植株有轻微侵茎现象,后期导致病株基部一、二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苗;小麦拔节后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渍状病斑,逐渐发展成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云纹状病斑,后扩大相连形成“花杆”,是纹枯病横向扩展为主时期,也是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期。
若防治不及时,病菌由叶鞘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变软及烂茎现象,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应不足造成枯孕穗、枯白穗等症状,侵茎程度轻的灌浆期遇风雨天气容易发生倒伏而减产。
病原及发病特点
属担子菌亚门禾谷丝核菌CAG-1等为主的优势菌丝融合群。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温湿度调节适宜时开始侵染为害。
田间侵染发病可分为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5个阶段。冬前发病症状主要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病害发生受抑制,部分带菌越冬病株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
小麦返青后气温升高,田间郁闭度增大,若雨日天气多,田间湿度大,病株率扩展增加迅速;小麦拔节后,随植株基部节间伸长与病原菌扩展,茎秆侵染增多,病情指数上升快,早期侵入茎秆和节腔里病斑迅速扩大,分蘖枯死。
小麦孕穗抽穗后,受温度及茎壁组织增厚等因素影响,纹枯病发展趋于稳定,因此时小麦需肥需水量加大,发病重植株因输导组织受害,水肥供应不足,导致发病以上组织迅速失水及营养不良枯死,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
小麦灌浆期若遇风雨天气影响,加之小麦头部重量增加,茎基部受纹枯病侵茎植株因茎秆韧性减少,易引起小麦倒伏,影响灌浆及产量。小麦纹枯病发病适温20℃左右,凡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返青后病势扩展快,发病重;有机肥不足,氮肥偏多,磷钾肥不足发病重。一般砂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密度大田块重于稀植田块。
上一篇: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下一篇: 如何配制小香葱的栽培基质和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