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部分地块玉米瘤黑粉病发生重
发病原因
1.气候条件。多雨潮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同时寄主组织生长柔弱,容易受害。(1)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2)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3)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
2.栽培措施不当。(1)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2)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3)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最近山东地区发病的主要原因,第一,土地本身带菌,今年发生玉米瘤黑粉的地块去年不同程度都发生了瘤黑粉,去年处理不当造成孢子散落在地里。第二,山东大部地区6月初至7月下旬比较干旱,此时恰好玉米抽雄,抗病性明显削弱,7月中下旬雨水偏多,造成病原菌侵染发病。
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瘤黑粉病既是土壤传播病害,又是气流传播病害和种子传播病害,但种子传播的作用比较小。瘤黑粉病在我国普遍发生,北至黑龙江、南到广东都有发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各地瘤黑粉病发生呈逐渐加重趋势,特别是在夏玉米区对生产影响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病株上的病菌大量回田,导致土壤中病菌数量剧增.在生长期形成了大量侵染源。由于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部位,所形成的瘤体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瘤体在果穗上可以直接影响结实和籽粒饱满度,在茎秆发生能够导致植株空杆或籽粒发育不良,在雄穗上可以造成雄花不散粉。因此,瘤黑粉病严重时可以造成高达30%一80%的产量损失。 病害症状 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组织.被侵染的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肿瘤。膨大的肿瘤组织初为白色或粉包,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肿瘤的迅速长大,外表逐渐变暗,有时带紫红色,质地变软,内部则由大量黑粉所充满。当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在果穗上发生侵染后,整个果穗变为瘤体或部分籽粒被瘤体取代。在茎秆上,瘤体可以在侧方形成.也可以在拔除雄穗的伤口处形成。在雄穗上.全部组织为瘤体取代或部分小花被瘤体替代,也能够因雄穗下方茎秆上有瘤体而造成雄花停止发育。病菌也侵染叶片,造成叶片穿孔并产生大量瘤体。 病害防治要点 种植抗病品种 尽管至今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可以选择种植发病轻或果穗不发病的品种。初步鉴定表明,以下品种对瘤黑粉病具有较好抗性:鲁单8009、鲁单984、登海701、登海66l、山农201、永研4号、菜农14号、鲁单981等。来自田间的杂交数据反映出安玉12、安玉13、农大108、豫玉22、豫玉26、豫玉29、滑丰9号等品种的自然发病率较低。 减少菌源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并带到田外深埋;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并将带病瘤茎秆深埋销毁;秋季深松土壤,促进嫡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菌源。 农业防治措施 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并增施含锌硼微肥;控制玉米螟为害,减少有利于病瘤入侵的伤口;重病田实行2年以上轮作。 |
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