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 水稻

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
1.气候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稻株的抗病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4 -28℃ ,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 15℃ 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
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2.品种和生育期
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在栽培稻中,粳稻较易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
3.栽培管理
稻瘟病的发生与肥水管理关系密切。
肥料:氮肥种类、用量、施用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最大,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加重病害发展。适施磷钾肥可提高稻株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依据水稻需要,科学管水,一般采用“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排灌方法,结合晒田,可提高稻株抗病力。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而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