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虾类 > 小龙虾的生物学特征有哪些? 虾类

小龙虾的生物学特征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分类与分布。小龙虾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喇蛄科、原螯虾属,称克氏螯虾或克氏原螯虾。它在淡水螯虾类中属中小型个体,原产于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小龙虾的主产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2、形态特征。小龙虾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除尾节无附肢外共有附肢19对,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见蓝色。常见个体长4~16厘米。

3、生活习性。小龙虾为夜行性动物,营底栖爬行生活。栖息在湖泊、河流、水库、沼泽、池塘及沟渠中,有时也见于稻田。但在食物较为丰富的静水沟渠、池塘和浅型湖泊中较多,栖息地多为土质,有较多的水草、树根或石块等隐蔽物。白天常潜伏在水体底部光线较暗的角落、石块旁,草丛或洞穴中,夜晚出来摄食。在自然情况下,因缺饵和水体透明度较低,白天也见其觅食。该虾有较强的攀援能力和掘洞能力。在水体缺氧、缺饵、污染及其它生物、理、化因子发生骤烈变化而不适的情况下,常常爬出水面进入另一水体。如下雨时,特别是下大雨时,该虾常爬出水体外活动。在生长期,小龙虾基本不掘洞。小龙虾洞穴最长的可达100cm,直径可达9.2cm 。小龙虾虾能利用人工洞穴和水体内原有的洞穴及其它隐蔽物,其掘穴行为多出现在繁殖期。因而在养殖池中适当增放人工巢穴,并加以技术措施能大大减轻该虾对池埂、堤岸的破坏性。

小龙虾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尤以静水沟渠、浅水湖泊和池塘中较多。说明该虾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低氧有较强的适应性。一般水体溶氧保持在3mg/L以上,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该虾离开水体能成活一周以上。

小龙虾对高水温或低水温都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与它的分布地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是一致的。其温度适应范围为0℃~37℃,在长江流域,冬天晚上将其带水置于室外,被冰冻住仍能成活,但小龙虾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31℃。

4、食性。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以摄食有机碎屑为主。.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均能摄食,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5、生长和蜕皮。小龙虾与其它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

6、繁殖习性。性比:小龙虾的雌雄比例在体长3.0~8.0Cm和8.1~13.5Cm二个规格组中都是雌性多于雄性。小规格组雌性占总体的51.5%,雄性占48.5%,雌雄比例1.06:1。大规格组雌性占总体的55.9%,雄性占44.1%,雌雄性比为1.17:1。大规格组雌性明显多于雄性的原因是交配之后雄性易死亡,雄性个体越大,死亡率越高。

性成熟:小龙虾隔年性成熟,9月份离开母体的幼虾到第二年的7、8月份即可性成熟产卵。从幼体到性成熟,小龙虾要进行11次以上的蜕皮。其中幼体阶段蜕皮2次,幼虾阶段蜕皮9次以上。

交配、产卵和抱卵量:小龙虾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繁殖季节一般在7月至11月。小龙虾雌虾的产卵量随个体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全长10.0~11.9Cm的雌虾,平均抱卵量为237粒。采集到的最大产卵个体全长14.26Cm,产卵397粒,最小产卵个体全长6.4Cm,产卵32粒。在24℃~26℃的水温条件下,小龙虾幼体发育阶段约需12~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