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后当日即能交尾,隔天就可产卵。每荚一般只产1粒卵,少数2粒以上。其产卵部位大多在荚上的细毛间和萼片下面,少数可产
在叶柄等处。在大豆上尤其喜产在有毛的豆荚上;在绿肥和豌豆上产卵时多产花苞和残留的雄蕊内部而不产在荚面。
初孵幼虫先在荚面爬行1~3小时,再在荚面吐丝结一白色薄茧(丝囊)躲藏其中,经6~8小时,咬穿荚面蛀入荚内。幼虫进入荚内后,即蛀入豆粒内为害,3龄后才转移到豆粒间取食,4~5龄后食量增加,每天可取食1/3~1/2粒豆,1头幼虫平均可吃豆3~5粒。在一荚内食料不足或环境不适,可以转荚为害,每一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豆荚螟为害先在植株上部,渐至下部,一般以上部幼虫分布最多。幼虫在豆荚籽粒开始膨大到荚壳变黄绿色前侵入时,存活显著减少。幼虫除为害豆荚外,还能蛀入豆茎内为害。老熟的幼虫,咬破荚壳,入土作茧化蛹,茧外粘有土粒,称土茧。
豇荚螟喜干燥,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结荚期长的品种较结荚期短的品种受害重,荚毛多的品种较荚毛少的品种受害重,豆科植物连作田受害重。豆荚螟的天敌有豆荚螟甲腹茧蜂、小茧蜂、豆荚螟白点姬蜂、赤眼蜂等,以及一些寄生性微生物。
上一篇: 小丽花的生长适温为多少?
下一篇: 如何防治温室蔬菜栽培土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