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稻米中的垩白是怎样形成的? 水稻

稻米中的垩白是怎样形成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垩白是由于稻谷在灌浆成熟阶段中胚乳中淀粉和蛋白质积累较快,填塞疏松所造成的。

稻米中的垩白产生原因:

1、遗传因素 。

2、秧苗不壮 弱苗生长发育缓慢生育期延迟垩白率增加。
3、气候条件 阶段性气候条件不利水稻生育垩白率增加。
4、养分条件 养分条件不足垩白率增加。
5、水层管理 水层管理不当垩白率增加。
6、病虫害影响 水稻病虫害影响垩白率增加。
7、水稻增减叶 水稻减叶现象的影响垩白率增加。
8、植株倒伏 倒伏植株早衰垩白率增加。

(一)秧苗不壮 弱苗生长发育缓慢生育期延迟垩白率增加。水稻秧苗的壮弱直接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俗话说秧好八成年就是这个道理。水稻苗弱插秧后返青慢、分蘖晚,晚生分蘖增多,生育期延迟,产量低、品质差,通过调查低产田比高产田垩白率增加2.7%。
(二)气候条件 阶段性气候条件不利水稻生育垩白率增加。水稻育秧阶段气候条件不利秧苗生长,秧苗生育进程慢,苗势弱,影响后期生育进程。受降雨和低温、寡照的影响,水稻光合作用降低,根系活动能力、传导作用降低,光合产物淀粉、蛋白质合成受阻,水稻背白、心白增加。晚生分蘖成穗率较常年高,但是,有些稻谷籽粒成熟度不够,导致垩白率增加。
(三)养分条件 养分条件不足垩白率增加。水稻施肥前重后轻,氮、磷、钾肥搭配比例不合理,施肥时期不当,施用含量低的复合肥等,使水稻生育后期脱肥,养分供应不足,导致水稻根系早衰,吸收能力下降,传导能力降低,淀粉等物质运输受阻,淀粉粒排列不整齐,形成垩白粒。
(四)水层管理 水层管理不当垩白率增加。水层管理不按水稻叶龄进程实施管理,阶段性缺水或后期撤水过早或长期深水淹灌,导致水稻根系早衰,吸收传导能力降低,养分运输受阻,垩白率增加,特别是后期腹白增加。
(五)病虫害影响 水稻病虫害影响垩白率增加。水稻苗期立枯病、潜叶蝇影响秧苗素质,成株期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褐变穗、褐变粒等水稻病害的发生,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叶片早衰,绿叶数减少(正常水稻抽穗时应有四片绿叶),光合作用降低,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穗颈瘟影响水稻养分输送,导致水稻垩白率增加。
(六)水稻增减叶 水稻减叶现象的影响垩白率增加。如水稻出现了减叶现象,光合作用面积减少,水稻晚生增多,成穗率增加,主穗生育期提前5-7天,晚生分蘖穗生育延迟,水稻品质下降,垩白率增加。
(七)植株倒伏 倒伏植株早衰垩白率增加。由于品种秆软抗倒伏性能差,田间长期深水淹灌,大风病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水稻灌浆期田间出现倒伏现象,水稻根系及叶片早衰,受光态势变差,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子粒灌浆能力降低,成熟度下降,垩白率增加。

答:垩白是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直接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商品流通,影响其加工品质。

米粒垩白区乃是胚乳淀粉及蛋白质颗粒积累不够密实所致,加工时容易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