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食用菌 > 平菇 > 怎样防治菇蝇危害? 平菇

怎样防治菇蝇危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防治原则   很多菇农忙于接种生产,往往就忽略了对病虫害的预防。在发现菇棚内和菌棒上有大量菇蝇活动时,再进行处理,往往为时已晚,减产是必然的了。因此要树立科学的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理念,以物理方法防治为主,化学药物防治为辅,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胜于治。   防治方法   接种前的准备阶段,应对菇棚进行消杀处理,将旧菇棚加以修整,揭掉草帘、棉被等覆盖物,修补或更换棚膜后,喷施杀虫剂,晒棚2~3 d,再重复用药1次,密闭2 d后通风,之后地面撒石灰粉。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杀处理后,才可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进行发菌。对菇棚内进行消杀处理同时,也要注意搞好周围环境卫生,消灭菇蝇孳生地,提前喷药或诱杀,为丰收打下基础。   菇棚要安装防虫网,防止菇蝇飞入菇棚,栽培棚内散发出的的菇香味和烂菇味对菇蝇有很强的吸引力。防虫网要选用80目,40~60目的防虫网用于食用菌菇棚的防虫不合适。质量过关的防虫网可用5~8年,是既省力又经济的防虫措施。   培养料最好利用巴氏灭菌法处理,即使用发酵料。利用培养料料堆内的高温将害虫及虫卵杀死,这是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培养料要暴晒1~2 d,拌料前先清理周边环境,在料场周围喷洒1次杀虫药。发酵时注意温度,根据发酵温度和天气状况,每次翻堆适当补水,堆内温度达到65~70℃时保持24 h就翻堆,翻堆原则为内外均匀、上下均匀。把堆内培养料翻至堆外,把堆外培养料翻至堆内,重复3~4次,这样就能达到杀灭杂菌、蝇卵和幼虫的目的。如果是发酵料栽培,发酵温度不够就进行接种会将幼虫和虫卵带进菌袋,发菌期间便会形成虫害,导致“退菌”,即发菌阶段菌丝浓密,而后随之被菌蝇幼虫危害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拌料时加入二嗪农或防虫脲,也能有效地杀灭菇蝇幼虫和卵。   接种后14~21 d的发菌期间,菌丝散发的气味能吸引菇蝇成虫,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防止成虫飞到菇棚繁殖为害,可在菇棚外四周喷洒杀虫药剂达到防治效果。在发菌过程中,尽量减少光照,也能有效地抑制菇蝇繁殖速度。高温高湿季节,成虫活跃,交尾频繁,产卵量多,卵孵化时间短,幼虫发育快,危害严重。但在干燥环境中,卵和幼虫会很快死亡。因此,夏秋季在菇棚地面撒些石灰粉,适时控制菇棚内温湿度,也可起到抑制菇蝇等虫害的目的。   出菇期间注意观察菇棚内菇蝇的情况,发现少量菇蝇成虫时可于采菇后在菌袋周围喷洒0.1%的鱼藤精或高效氯氟氰菊酯。采菇时尽量将残留菇柄摘干净,防止烂菇的气味吸引菇蝇,可利用菇蝇对糖醋的强烈趋味性,用糖醋毒饵诱杀菇棚内的成虫。毒饵的制作方法是将麦麸炒香,然后加入白糖、食醋滴入几滴敌敌畏或其他杀虫剂搅拌即成。将毒饵放在菇棚内不影响采菇的地方,菇蝇被糖醋的气味吸引飞来进食,中毒死亡,当糖醋毒饵容器中布满菇蝇等飞虫时要及时清理,以利于发挥其最大效用。   菇蝇大量发生时,可采用生物农药菇虫净、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和氟虫腈防治菇蝇。菇虫净、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和氟虫腈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这2种药对食用菌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较为显著,不可用于拌料或菌丝早期生长阶段。还可利用菇蝇趋色性,在菇棚内悬挂黏虫黄板,能起到很好的诱杀效果,注意悬挂高度不宜太高,并及时更换。再有,可采用电子灭蚊器、高压静电灭虫灯、黑光灯等诱杀菇棚内菇蝇,降低菇蝇数量,减少菇蝇交尾几率,从而达到抑制菇蝇幼虫数量的目的。   目前,国家认证注册可用于食用菌害虫防治上的药剂极少,许多农药在食用菌上被禁用。采用药剂防治时,应避免污染食用菌子实体,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棚采取偏干管理,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常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为10~14 d,而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7 d左右,因此施药后,最好要等6~8 d才让出菇,否则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并留下药物残毒,降低商品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提高防范意识,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提倡以安全实用无毒无害的防治方法来防治菇蝇,实现安全化生产,达到高效率、高产出、高收益。 

1、做好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应对菇棚进行消杀处理,将旧菇棚加以修整,揭掉草帘、棉被等覆盖物,修补或更换棚膜后,喷施杀虫剂,晒棚2-3天,再重复用药1次,密闭2天后通风,之后地面撒石灰粉。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杀处理后,才可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进行发菌。对菇棚内进行消杀处理同时,也要注意搞好周围环境卫生,消灭菇蝇孳生地,提前喷药或诱杀,为丰收打下基础。

2、菇棚要安装防虫网,防止菇蝇飞入菇棚,栽培棚内散发出的的菇香味和烂菇味对菇蝇有很强的吸引力。防虫网要选用80目,40-60目的防虫网用于食用菌菇棚的防虫不合适。质量过关的防虫网可用5~8年,是既省力又经济的防虫措施。

3、培养料最好利用巴氏灭菌法处理,即使用发酵料。利用培养料料堆内的高温将害虫及虫卵杀死,这是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培养料要暴晒1-2天,拌料前先清理周边环境,在料场周围喷洒1次杀虫药。发酵时注意温度,根据发酵温度和天气状况,每次翻堆适当补水,堆内温度达到65-70℃时保持24小时就翻堆,翻堆原则为内外均匀、上下均匀。把堆内培养料翻至堆外,把堆外培养料翻至堆内,重复3-4次,这样就能达到杀灭杂菌、蝇卵和幼虫的目的。如果是发酵料栽培,发酵温度不够就进行接种会将幼虫和虫卵带进菌袋,发菌期间便会形成虫害,导致“退菌”,即发菌阶段菌丝浓密,而后随之被菌蝇幼虫危害淡化、稀疏,最后整个菌袋表面呈灰白甚至无菌丝状。拌料时加入二嗪农或防虫脲,也能有效地杀灭菇蝇幼虫和卵。

4、接种后14-21天的发菌期间,菌丝散发的气味能吸引菇蝇成虫,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防止成虫飞到菇棚繁殖为害,可在菇棚外四周喷洒杀虫药剂达到防治效果。在发菌过程中,尽量减少光照,也能有效地抑制菇蝇繁殖速度。高温高湿季节,成虫活跃,交尾频繁,产卵量多,卵孵化时间短,幼虫发育快,危害严重。但在干燥环境中,卵和幼虫会很快死亡。因此,夏秋季在菇棚地面撒些石灰粉,适时控制菇棚内温湿度,也可起到抑制菇蝇等虫害的目的[1]。

5、出菇期间注意观察菇棚内菇蝇的情况,发现少量菇蝇成虫时可于采菇后在菌袋周围喷洒0.1%的鱼藤精或高效氯氟氰菊酯。采菇时尽量将残留菇柄摘干净,防止烂菇的气味吸引菇蝇,可利用菇蝇对糖醋的强烈趋味性,用糖醋毒饵诱杀菇棚内的成虫。毒饵的制作方法是将麦麸炒香,然后加入白糖、食醋滴入几滴敌敌畏或其他杀虫剂搅拌即成。将毒饵放在菇棚内不影响采菇的地方,菇蝇被糖醋的气味吸引飞来进食,中毒死亡,当糖醋毒饵容器中布满菇蝇等飞虫时要及时清理,以利于发挥其最大效用。

6、菇蝇大量发生时,可采用生物农药菇虫净、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和氟虫腈防治菇蝇。菇虫净、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和氟虫腈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这2种药对食用菌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较为显著,不可用于拌料或菌丝早期生长阶段。还可利用菇蝇趋色性,在菇棚内悬挂黏虫黄板,能起到很好的诱杀效果,注意悬挂高度不宜太高,并及时更换。再有,可采用电子灭蚊器、高压静电灭虫灯、黑光灯等诱杀菇棚内菇蝇,降低菇蝇数量,减少菇蝇交尾几率,从而达到抑制菇蝇幼虫数量的目的。

7、目前,国家认证注册可用于食用菌害虫防治上的药剂极少,许多农药在食用菌上被禁用。采用药剂防治时,应避免污染食用菌子实体,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棚采取偏干管理,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常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为10-14 天,而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7 d左右,因此施药后,最好要等6-8天才让出菇,否则会影响子实体的正常发育,并留下药物残毒,降低商品质量,影响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