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冬瓜枯萎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办法? 其他

冬瓜枯萎病的症状表现及防治办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冬瓜枯萎病的症状表现:苗期发病,子叶变黄,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成株期发病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最后全部萎蔫,植株枯死。病株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在茎上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的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冬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选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经济有效的办法,应予以重视。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是做好本病防治的基础。严格掌握灌(浇)水次数和灌(浇)水量,并结合淋药预防(用备好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液或粉剂撒入畦沟水中)。采用高畦地膜栽培,定植后至坐果期病害发生前定期或不定期淋喷药剂等是贯彻无病早防的必要措施,远比发病后才动手防治更能发挥药物防病的效果。发病后及时采用1:1:100的波尔多液灌蔸。

冬瓜枯萎病是一种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尖镰孢菌的黄瓜专化型引起的。是一种由土壤传播、从植株根或根茎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现将冬瓜枯萎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对策概述如下:  
一、发病症状  
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幼苗出土后)两片子叶不均匀黄化,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叶柄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成株发病初始时病株下部叶片褪绿、变黄,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傍晚又逐渐恢复的症状,如此反复,并往上部叶片发展,几天后,植株枯死。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为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横向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至深褐色。有的植株出现半边枯萎、半边正常的现象,是由于植株的部分维管束受感染的缘故。  
二、发病条件  
枯萎病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菌的厚垣孢子的生活力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10年,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先长芽管,从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间隙侵入。病害的传播主要靠雨水、灌溉水。种子带菌或带菌的未腐熟肥料是无病区的初侵染源。病害发生、流行程度与当年的初侵染菌量及如下因素有关。  
1、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的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所以枯萎病的发生与冬瓜的连作年限成正相关,老菜区比新菜区重。  
2、在带菌土上育苗,幼苗容易感染,发病早且重。  
3、土质粘重、地势低洼、灌溉排水不良、土壤冷湿、耕作粗放,对根系发育不利,枯萎病发生重。  
4、地下害虫、线虫为害,容易造成根的伤口,所以地下害虫多的土壤,发病较重。  
5、施肥不足、缺乏有机肥及过多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的基肥,发病重。  
6、与品种、种质有关,易感品种发病重。  
7、与土壤温度有关,当土温在15℃以上开始发生,最适的发病温度为20-30℃。  
三、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是防治枯萎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轮作年限在3年以上,最好是水旱轮作,苗床地2-3年轮换1次。  
2、选用抗(耐)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种子用52-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1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后直接播种。  
3、嫁接防治。可用抗性强的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4、无病土营养杯育苗,高畦栽培,定植时尽量减少伤根。  
5、加强栽培管理,搞好田间卫生,抓好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腐熟有机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力;采取小水勤灌(淋),切忌大水漫灌,地温较低时减少淋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根周围的土壤用石灰消毒。  
6、苗床土消毒。每平方米苗床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克,拌匀后播种。重病地定植时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以每亩3.5公斤的比例与细土掺匀配成药土施用。  
7、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可以防止枯萎病的蔓延。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200-500倍液、瓜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枯萎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绿亨2号1000倍液在植株根围淋灌,每株用药200-25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