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怎样识别玉米缺素症? 玉米

怎样识别玉米缺素症?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缺氮:氮是合成蛋白质、叶绿素等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对缺氮反应敏感,如缺氮则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形成一个“V”字形黄化;甚至全株黄化,下部叶尖枯死且边缘为黄绿色;缺氮严重的或关键期缺氮,果穗小且顶部子粒不充实,蛋白质含量低。
2.缺磷:磷参与玉米的能量转化、光合作用、糖分和淀粉的分解、养分转运及性状遗传等重要生理活动,如缺磷玉米植株瘦小,茎叶大多呈明显的紫红色,缺磷严重时老叶叶尖枯萎呈黄褐色,花丝吐丝晚,雌穗畸形,穗小且结实率低。

3.缺钾:钾可激活酶的活性,促进光合作用,加快淀粉和糖类的运转,增强玉米的抗旱抗逆能力,防止病虫害侵入,提高水分利用率,预防倒伏,延长贮存期,提高产量和品质。如玉米缺钾,在苗期即出现症状,下部叶尖和叶缘黄化,老叶逐渐枯萎,节间缩短;生育延迟,果穗变小,穗顶不着粒或子粒不饱满,淀粉含量降低,雌穗易感病。
4.缺锌:玉米缺锌,苗期出现花白苗,称为“花叶条纹病”。缺锌玉米3~5叶期呈淡黄至白色,从基部到 2/3处更明显。拔节后叶片中肋和叶缘之间出现黄白失绿条斑,形成白化斑块或条带,叶肉消失,呈半透明状,似白绸或塑膜状,风吹易撕裂。老叶后期病部及叶鞘常出现紫红色或紫褐色,节间缩短,根系变黑,抽雄延迟,形成缺粒不满尖的玉米棒。
5.缺镁:玉米幼苗上部叶片发黄。叶脉间出现黄白相间的退绿条纹,下部老叶片尖端和边缘呈紫红色;缺镁严重的叶边缘、叶尖枯死,全株叶脉间出现黄绿条纹或矮化。
6.缺硼:玉米嫩叶叶脉间出现不规则白色斑点,各斑点可融合成白色条纹;严重的节间伸长受抑或不能抽雄及吐丝。

1、缺氮

1.1症状:幼苗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细弱,叶色变黄;三叶期缺氮叶鞘呈红色,并沿叶脉向叶片扩展;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叶尖开始变黄,再沿叶脉呈楔形向基部扩展,最后整个叶片枯黄衰亡;穗小,头部不饱满。

1.2防治方法:春玉米要施足底肥,有机肥质量要高;夏玉米来不及施底肥,要分次追苗肥、拔节肥和攻穗肥。后期缺氮进行叶面喷施,用2%的尿素溶液连喷两次。

2、缺磷

2.1症状:苗期缺磷,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从下部叶开始,先是叶尖干枯,从叶尖沿叶缘向基部蔓延,进而呈暗褐色,以后逐渐向嫩叶片发展。生长缓慢,叶片不舒展,根系发育不良,体内积累过多的糖,使叶片呈紫红色;茎部衰弱,细长;果穗分化发育差,穗顶缢缩甚至空穗,花丝也也延迟抽出,使受精不良,果穗卷曲,会出现秃顶、缺粒与粒行不整齐现象。

2.2防治方法:春玉米要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做基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由于时间紧,一般应施在前作小麦或油菜作物上。若发现缺磷,早期还可以每亩沟施过磷酸钙20kg,后期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缺钙

3.1症状:幼苗发育缓慢,植株矮小,叶片显得长,茎杆短,易倒伏。叶片前端发黄,叶尖及边缘易干枯、焦灼。果穗发育不良,顶端特别尖细,秃尖长,并易感染茎腐病。

3.2防治方法:春玉米要施足有机肥,高产地每亩配施氯化钾10kg;夏玉米可在苗期和拔节期追施,每亩追施氯化钾10-15kg或草木灰100kg。控制氮肥,调节氮钾比例。雨后及时排水,干旱年份多施钾肥“吨粮田”地块氮、钾与化学促控剂配合施用。

4、缺镁

4.1症状:苗期缺镁表现为下部叶片黄,随后叶脉间出现由黄到白的条纹,严重时脉间组织干枯死亡。就全株看,到后期种植表现为上层新发病叶片黄斑始发,面积小,为绿中带黄;中层黄色部分扩大,脉间黄色成条,叶片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下层老叶叶脉残留绿色,前端和两边缘呈紫红色,脉间出现褐色枯斑。

4.2防治方法:酸性缺镁土壤,施用镁石灰或硫酸镁等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磷肥和硝氮肥如硝铵,有利于发挥镁肥的效果。

5、缺硼

5.1症状:前期缺硼,幼苗叶片展开困难,叶组织遭到破坏,叶脉间呈白色宽条纹,根部变细,变脆;根尖细胞木质化。开花期缺硼,雄穗不易抽出,雄花退化,雌穗也不能正常发育,甚至会形成空杆;果穗籽行列弯曲不齐,结实率低,穗顶常变黑。

5.2防治方法:施用硼肥,春玉米每亩基施硼砂500kg,与有机肥混施效果更好;夏玉米前期缺硼,开沟追施或叶面喷施两次浓度为0.1%-0.2%的硼酸溶液。灌水抗旱,防止土壤干燥。

6、缺硫

6.1症状:体色褪淡,呈淡绿色或黄绿色,新叶重于老叶,叶质变薄。

6.2防治方法:施用含硫肥料,如选用硫酸钾作为施钾肥料,既施了钾又施了硫;苗期施石膏10-15kg;灌溉含硫而不超标的工业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