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头潮菇太密,转潮困难:头潮菇多,个体小,甚至成丛的菇蕾将覆土掀起,造成大批小菇因脱离料面而死,难出二潮菇。这是因为菌棒过密或菌棒太长,料层过厚所致。解决方法:将菌棒间距拉大2~3㎝,菌棒间隙用土填实,菌棒太长的要把菌棒切成两段立放出菇或菌棒卧放出菇。
2、 出菇不在床面上:主要是覆土厚度不当,床土干而散,四周土层较潮湿,所以床面出菇极少而四周土埂出菇较多。解决方法:覆土不要超过3㎝,覆土含水量应控制在20﹪~30﹪即可。
3、 菌丝冒出床面,甚至形成菌被:这是菌丝徒长造成的。解决方法:当菌丝快长出床面时,加强通风,使床土表面干燥,促进菌丝向生殖生长转换。轻微冒菌丝时,加强通风,床面撒草木灰即可。若菌丝形成菌被,可用刀划掉,挑掉菌块,打重水,增透风,床面被换细土。
4、 红头菇大量发生:红头菇菌盖鳞片呈铁锈色,但不深入菌肉,不影响生长发育。这是由于床料和空气湿度大,光线不适宜造成的。解决方法:在子实体出土后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不喷关门水,一定保持菇体表面无水,并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
5、 出现鸡爪菇:菇体从基部长3~4个分枝,似鸡爪,褐色,这是高温、高湿菌丝受土层杂菌侵染引起的变态或病态反应。解决方法:保持适宜的床料和空气湿度,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使菌丝生长取得优势,栽培时温度16~24℃时,子实体发育数量最多,产量最高,温度14~18℃,子实体生长慢,但菌盖大肉后,菌柄粗而短,品质优良。培养料适宜含水量在65﹪,子实体阶段空气相对湿度85﹪~90﹪为宜。覆土一定灭菌后再使用。
6、 菇体呈瘤状:菇体呈瘤状,它的形成也是受环境及土壤内霉菌侵染而形成的瘤状菇体。解决方法:搞好环境卫生并进行消毒灭菌,对土壤也要进行消毒灭菌。
上一篇: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下一篇: 稻苞虫的生活习性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