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叶斑病咋防治?请教了!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良好。
2、加强田间管理,注意大雨后排捞或散墒。
3、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41%特效杀菌王2000倍液,20%蓝迪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叶斑病品种。选无病株留种,播前用新高脂膜进行浸种,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下种。可保温、保湿、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也可与种衣剂混用。
(2)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新高脂膜500倍液配合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一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可屏蔽害虫嗅觉,抑制病菌复制,降低其抗药性和用药量,提升农药效果。
一、选种抗病优良品种,可从根源上减少叶斑病为害机率。并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3年轮作,可大大减少土壤中叶斑病病菌残留。
二、绿豆种植前进行深翻土壤,全园喷施消毒剂以有效减少田间叶斑病初侵染源。并使用新高脂膜拌种后再行下种,以隔离病菌感染,提高绿豆出苗率。
三、绿豆生长期间应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叶面喷施菜果壮蒂灵,以提高绿豆吸水吸肥能力,促使绿豆高产优产,植株生长健壮。
四、绿豆叶斑病发病初期及时使用针对性药剂进行喷施,间隔7-10天左右喷施一次,根据叶斑病为害情况,酌情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叶斑病为害,保护绿豆长势良好。
病 残体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开花前后扩展较快,借风雨传播蔓延。炎热潮湿条件下,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连作地或反季节栽培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叶斑病品种。选无病株留种,播前用新高脂膜进行浸种,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下种。可保温、保湿、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也可与种衣剂混用。
(2)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新高脂膜500倍液配合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一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可屏蔽害虫嗅觉,抑制病菌复制,降低其抗药性和用药量,提升农药效果。
叶斑病是绿豆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叶斑病危害绿豆的茎、叶、花梗,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浸斑,以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黄褐色至暗红色枯斑。病斑中心灰色,边缘红褐到暗褐色,整个病斑外围有一圈黄色晕圈。到后期几个病斑彼此连接形成大的坏死斑,导致植株叶片穿孔脱落、早衰枯死。可减产10%一30%,严重时达50%以上,造成品质严重下降。
叶斑病的病原菌在土壤和植株上越冬,第二年病菌在植株上繁殖,靠风、雨和种子传播。绿豆苗期就能发病,发病轻重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气温高(25℃~28℃),空气湿度在85%~90%时蔓延很快。当温度达到32 ℃时,病情发展最快。
主要防治方法有:
1、轮作换茬。可减少病原菌的寄主,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
2、增施钾肥。增施含有钾的化肥和有机肥料,可增强绿豆抗叶斑病的能力,减轻危害程度。
3、药剂防治。发病时每亩用施可得50—8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800---1000倍液)或5%已唑醇悬浮剂每亩20克对水30公斤喷雾,还可用保治达(18%咪鲜胺·松脂酸铜ec)每亩20克对水30公斤喷雾,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绿豆叶斑病。每隔7~10天进行1次,通常连续3次即可控制病害扩展。
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开花前后扩展较快,借风雨传播蔓延。炎热潮湿条件下,经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积累,遇有适宜条件即流行。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连作地或反季节栽培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叶斑病品种。选无病株留种,播前用新高脂膜进行浸种,浸种后捞出晾干即可下种。可保温、保湿、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也可与种衣剂混用。
(2)发病地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实行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新高脂膜500倍液配合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一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可屏蔽害虫嗅觉,抑制病菌复制,降低其抗药性和用药量,提升农药效果。
上一篇: 田间湿度过大,对种植小麦有啥影响?
下一篇: 人心果压条繁殖如何操作,有什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