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用耐病品种。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从无病留种田留种或清除混杂于种子间的菌核。
2,轮作倒茬。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的措施是合理轮作。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可显著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河谷类作物轮作三年以上,避免重茬、迎茬,不能与聚合并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可减轻该病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派水不良的地块,应平整土地及时派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在封垄前即使中耕培土,破坏萌发的子囊盘;适当地控制氮肥量,增施钾肥。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消灭菌源。
4,化学防治措施。病害发生后,结合气候条件,加强病情调查,及时药剂防治是生产上唯一有效的控制措施。菌核病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喷施50%速克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量600k,ecbm2.研究试验表明,农利灵和速克灵防效最好,分别为93.4%和91.8%最佳喷药时期为大豆开花接荚期。两次喷药效果明显高于一次喷药,两种药剂混用(农利灵+速克灵)防效明显高于一种药剂单用,扑海因和甲基托布津还有增产作用。除此之外,有的药剂可以减轻病害发生,但却不一定提高大豆产量。
1.种子处理:在50℃的温汤中浸种5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菌核。2.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发出土。3.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粉剂8~10克,与干细土10~15千克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4.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 联系电话:9616807231 信息来源:浙江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上一篇: 如何有效防控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发展?
下一篇: 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