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林业 > 森林保护 > 如何防治国槐尺蠖? 森林保护

如何防治国槐尺蠖?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人工防治:成虫期利用其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可灯诱成虫;各代蛹期可采取人工挖蛹进行防治,冬季挖蛹在11月20日左右进行或土壤解冻后4月中旬前;幼虫期可利用其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人工振动树木使其下垂,人工扫除销毁。

(2)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喷洒20%除虫脲1号6000-10000倍、25%灭幼脲2000倍液、Bt乳剂500-600倍液、1.2%苦烟乳油1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绿浪百部楝烟乳油1000倍液;或其它触杀、胃毒药剂。

防治方法:5月上中旬低龄幼虫期为该虫害的最佳防治期,建议药剂除虫脲。

(1)人工防治:成虫期利用其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可灯诱成虫;各代蛹期可采取人工挖蛹进行防治,冬季挖蛹在11月20日左右进行或土壤解冻后4月中旬前;幼虫期可利用其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人工振动树木使其下垂,人工扫除销毁。

(2)药剂防治:低龄幼虫期喷洒20%除虫脲1号6000-10000倍、25%灭幼脲2000倍液、Bt乳剂500-600倍液、1.2%苦烟乳油1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绿浪百部楝烟乳油1000倍液;或其它触杀、胃毒药剂。

(3)保护和利用天敌。

防治方法:成虫期防治 在每年4月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国槐尺蠖成虫进入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外出后,白天潜伏在墙壁或灌木丛中,夜晚出来活动,有明显的趋光性。根据害虫的这一习性,进行灯光诱杀。一般情况下,每晚可诱集成虫30余头。在羽化盛期,气温高,天气情况良好,诱集到的成虫更多。


低龄幼虫期防治 5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孵化危害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要多加观察,注意树冠顶端和边缘的树叶是否有被啃食出现的零星白点。若有,则表明叶片平均被害率超过5%,这时就应备好喷药器具,开始喷药防治。所用药剂为:1000倍的20%的灭幼脲三号溶液、40%的高渗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20%的菊杀乳油4000倍液,或50%锌硫磷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雾毒杀幼虫。喷雾要力求做到喷洒均匀,面面俱到。


幼虫受惊吓有吐丝下垂的习性,也可采取突然振动树体或喷水等方式,使害虫受惊吓,吐丝坠落地面。然后,清扫集中收集处理。


高龄幼虫期防治 进入六七月后,害虫逐渐进入高龄期,食量大增,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会把整树的叶片吃光。此时,害虫体大皮厚,对农药很不敏感,一般的药剂对其作用不大。针对这一情况,可选用以胃毒为主的高效生物制剂,如每毫升含孢子100亿的苏云金杆菌1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此药剂喷洒在树叶上,被害虫摄入后,可破坏其消化道,引起害虫中毒死亡。


蛹期防治 老龄幼虫成熟后,就沿树干下行,在树冠投影内,寻找适宜的地方,入土化蛹越冬。这个时期是防治国槐尺蠖的最有利时机。可在老熟幼虫入土前清扫集中杀死。或者结合秋季松土,在2厘米厚的土层里找蛹,集中处理,以减少虫源,降低来年的危害。也可在树下土表撒施5%的辛硫磷颗粒剂,每平方米用药3至5克,并浅锄一遍,使药剂颗粒进入土层,可杀死虫蛹

国槐尺蠖的防治措施
(一)九月份需要采取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八月末九月初在第四代幼虫刚孵化危害时,喷施生物制剂Bt乳剂600倍液。要求喷雾均匀、周到。但在虫、螨并发时,可喷20%菊杀乳油2000倍液防治,可虫、螨兼治。
2、药剂防治:八月末九月初在第四代幼虫刚孵化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以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等。
(二)其他防治措施
1、根部埋药,早春季节结合浇水在树木根部埋施呋喃丹(按照使用说明用药)防效可达半年。
2、灯光诱杀成虫 在成虫活动盛发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
3、人工防治 结合树木养护管理消灭蛹。
4、保护和利用天敌 如凹眼姬蜂、细黄胡蜂、赤眼蜂、两点广腹螳螂、白僵菌、小鸡和石龙子等10多种天敌。成片国槐林或公园内可进行释放赤眼蜂(卵寄生蜂),其寄生率在40%-77%。
三、生活习性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表土层或墙根等处越冬,向阳地越冬蛹量多于阴面处。翌年4月中旬成虫羽化,日伏夜出活动,有趋光性,以清水、花蜜为补充营养。成虫将卵单产于叶片正面,卵期约7天。幼虫共6龄,初孵幼虫啃食卵壳和叶肉,叶片呈网状,5-6龄幼虫取食量占总食量的93%,进入暴食期。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故称“吊死鬼”。北京地区5月上旬见第一代卵,幼虫为害期分别发生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一代)(刺槐开花)、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枣和栾树开花)、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三代)(国槐开花)、8月中旬至9月下旬(第四代),世代重叠严重,以1-2代发生严重,3-4代发生较轻。9月下旬幼虫吐丝下垂,寻找过冬场所,陆续化蛹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