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山楂白粉病又称弯脖子或花脸。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叶片染病,初叶两面产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表面长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新梢染病初生粉红色病斑,后期病部布满白粉,新梢生长衰弱或节间缩短,其上叶片扭曲纵卷,严重的枯死。幼果染病,果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病部硬化、龟裂,导致畸形;果实近成熟期受害,产生红褐色病斑,果面粗糙。
防治方法
发病后立即喷20%三唑酮乳油(粉锈宁)2000~2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也可喷70%托布津800倍液等,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间隔5~7天,防治2~3次,注意喷雾时叶正反面全应着药。
(1)叶片受害,初期发生褐色短线状或点状小斑,6—7天可扩展到半张叶片。病斑红褐色至棕褐色,病叶枯萎。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状物。叶片上的病斑扩展蔓延至叶片基部。导致病叶枯焦脱落。(2)新梢发病,多由感病叶柄上的病菌蔓延危害造成的,病斑初为褐色,后变红褐色,逐渐焦枯死亡。(3)幼果受害,在落花后10天表现症状。初在果面上出现褐色斑点,约2—3天后扩展至整个果实,变暗褐色腐烂,有酒糟味,表面溢出粘液,最后脱落。
(1)秋季彻底清扫果园,清除病僵果,集中烧毁,深埋,减少侵染源。(2)早春翻地。将地面病僵果深翻至15厘米以下。(3)地面喷药。4月底以前,果园地面,特别是树冠下地面撒石灰粉。
山楂白粉病又称弯脖子或花脸。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及果实。叶片染病初叶两面产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白粉覆盖整个叶片,表面长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闭囊壳。新梢染病初生粉红色病斑,后期病部布满白粉,新梢生长衰弱或节间缩短,其上叶片扭曲纵卷,严重的枯死。幼果染病果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病部硬化、龟裂,导致畸形;果实近成熟期受害,产生红褐色病斑,果面粗糙。
(1)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园地土壤过分干旱,合理疏花、疏叶。
(2)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季清园,认真清除树上树下残叶、残果及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波美5。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落花后和幼果期喷洒波美0.3。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发病后立即喷20%三唑酮乳油(粉锈宁)2000~2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也可喷70%托布津800倍液等,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间隔5~7天,防治2~3次,注意喷雾时叶正反面全应着药。
山楂白粉病的症状:山楂白粉病嫩芽受害,出现褪色或粉红色病斑,抽鞘时迅速蔓延到幼叶上,叶片两面布满绒毯状白粉,此为病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被害新鞘节间缩短,叶片纤细,扭曲纵卷,严重时终至枯死。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闭囊壳,幼果发病,病斑多发生在近果梗处,表面覆盖白粉,果实向一方弯曲,发病早的果实多从果梗病痕处断脱。中后期被害果病斑硬化、龟裂,果实畸形,着色不良,近成熟果发病,果面产生红褐色粗糙病斑,果形正常。 发病后立即喷20%三唑酮乳油(粉锈宁)2000~2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也可喷70%托布津800倍液等,15~2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间隔5~7天,防治2~3次,注意喷雾时叶正反面全应着药。
上一篇: 草石蚕如何加工储藏?
下一篇: 发财树如何整形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