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用 应根据使用的目的,选用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抑制枝梢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可用一定浓度的B9;要催熟果实,可选用一定浓度的乙稀利;要控制棉花旺长可选用一定浓度的缩节安。在使用生长调节剂时,还要考虑品种、植物生长状况、气候条件和使用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故应先经过小规模试验,取得效果后方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掌握浓度 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的浓度低,而且许多药剂有双重效应(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因此必须正确配制药液浓度,按照不同时间和作物合理使用。如在应用植物生长延缓抑制生长时,小剂量、多次施用比大剂量一次施用效果好,这样既可经常保持抑制作用,也可避免对植物的毒害和其他副作用,还能增加植物对药剂的吸收。
选择时机 根据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药效持续时间和使用目的,正确使用。如苹果花芽分化期喷赤霉素,会抑制花芽形成;但在苹果幼果期喷赤霉素,却可提高座果率。
相互混用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混合使用,效果更理想,是今后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但使用前要了解混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相互间是否有增效作用,如B9与乙稀利混用可促进花芽分化。
与药混用 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与某些农药混用(如B9不能与铜制剂农药混合使用;乙稀利和赤霉素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分别使用时,至少需要间隔5天以上。萘乙酸与波尔多液混用时,必须提高萘乙酸的浓度。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外源的非营养性化学物质,通常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至作用部位,以很低的浓度就能促进或抑制其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向符合人类的需要发展。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且应用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植物产生特定的功效。往往改变浓度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在低浓度下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则变成抑制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多用途,因品种和目标植物而不同。例如:控制萌芽和休眠;促进生根;促进细胞伸长及分裂;控制侧芽或分蘖;控制株型(矮壮防倒伏);控制开花或雌雄性别,诱导无子果实;疏花疏果,控制落果;控制果的形或成熟期;增强抗逆性(抗病、抗旱、抗盐分、抗冻);增强吸收肥料能力;增加糖分或改变酸度;改进香味和色泽;促进胶乳或树脂分泌;脱叶或催估(便于机械采收);保鲜等。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高浓度使用就成为除草剂,而某些除草剂在低浓度下也有生长调节作用。
【误区一:随意加大用量】
植物生长调节剂属激素类物质,一般每亩用量只需几克或几毫升。但有的农户总怕用量少了没有效果,随意加大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或施用浓度,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植物生长,反而会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严重的甚至导致叶片畸形、干枯脱落、整株死亡。
【误区二:随意与其他物质混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化肥、农药等其他物质能否混用,必须在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并经过试验后才能确定。但很多农户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为图省事,常将其随意地与化肥、杀虫剂、杀菌剂等混用,希望达到同时促进生长或保花保果、补充肥料或防病治虫作用。但若混合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误区三:不看时机,随时喷施】
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机 (如黄瓜花芽分化期)施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如果施用时机不当,就不能收到理想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有的农户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够起到促进生长、增产、增收的效果,因此不看时机,随时喷施,导致喷施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减产、减收。
【误区四:以“剂”代“肥”】
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在充足的水肥条件下才能发挥显著的功效,但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厂商夸大了应用效果,致使一些农户把其当成肥料施用,把促进作物生长的希望寄托在植物生长调节剂身上,而不在施肥、灌水、中耕、松土等常规技术上下工夫,最终影响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