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鸡的生理特点与养育阶段的划分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
1、幼雏体温较低,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初生雏的体温较成年鸡低2~3℃,4日龄开始慢慢上升,到10日龄时达到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幼雏绒毛稀短,皮薄,早期自身难以御寒。因此,育雏期,尤其是早期要注意保温防寒。
2、雏鸡生长迅速,代谢旺盛。
蛋用雏2周龄体重约为初生时的2倍,6周龄为10倍,8周龄为15倍;肉仔鸡生长更快,相应为4倍、32倍及50倍。以后随日龄增长而逐渐减慢生长速度。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快,每分钟脉搏可达250~350次,刚出壳时可达560次/分,安静时单位体重耗氧量比家畜高1倍以上,雏鸡每小时单位体重的热产量为5.5卡/克体重,为成鸡的2倍,所以既要保证雏鸡的营养需要,又要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
3、幼雏羽毛生长快、更换勤。
雏鸡3周龄时羽毛为体重的4%,4周龄时为7%,以后大致不变。从出壳到20周龄,鸡要更换4次羽毛,分别在4~5周龄,、7~8周龄、12~13周龄和18~20周龄。羽毛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0~82%,为肉、蛋 4~5倍。因此,雏鸡日粮的蛋白质(尤其是含硫氨基酸)水平要高。
4、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幼雏胃肠容积小,进食量有限,消化腺也不发达(缺乏某些消化酶),肌胃研磨能力差,消化力弱。因此,要注意喂给纤维含量低、易消化的饮料,并且要少喂勤添。
5、抵抗力弱,敏感性强。
雏鸡免疫机能较差,约10日龄才开始产生自身抗体,产生的抗体较少,出壳后母源抗体也日渐衰减,3周龄左右母源抗体降至最低,故10~21日龄为危险期,雏鸡对各种疾病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或有毒药物的过量反应敏感。所以,要做好疫苗接种和药物防病工作,搞好环境净化,保证饲料营养全面,投药均匀适量。
6、雏鸡易受惊吓,缺乏自卫能力。
各种异常声响以及新奇的颜色都会引起雏鸡骚乱不安,因此,育雏环境要安静,并有防止兽害设施。
(二)后备鸡养育阶段的划分
1、按周龄划分
雏鸡和育成鸡统称后备鸡,传统上根据其生理特点和饲养工艺设计,将0~20周龄的后备鸡划分为两个阶段:0~6周龄鸡称为雏鸡,又叫幼雏,一般需要供热和细心照料,并给予较高的营养;7~20周龄的鸡称为育成鸡,在此期间一般不再供热。由于不同时期营养需要有所不同,又将育成鸡细分为7~14周龄的中雏和15~20周龄的大雏。
2、按体重划分
体重是衡量后备鸡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鸡种(品系)都有它的标准体重。符合标准体重的鸡,说明生长发育正常,将来产蛋性能好,饲料报酬高。体重过大、过肥的鸡,性机能较差,产蛋少,死亡率高。体重太轻,说明生长发育不健全,产蛋持久性差。因此,应该以体重而不是周龄来划分后备母鸡的生长阶段。
3、按体重和胫长划分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鸡的体重和生产性能的高低取决于骨骼的发育程度,新母鸡适宜的体重和较大的骨架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骨骼的发育与胫长的变化呈强正相关,因此,现代蛋鸡应以体重和胫长双重指标来划分生长阶段。
骨骼在生长的前期发育较快,育雏期体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骨骼的快速发育。因此,由育雏转为育成阶段的依据是雏鸡的胫长和体重都达到标准,并且以胫长为第一限制性因素。如迪卡白在胫长达85毫米,体重620克(约8周龄时)时进入育成期。育成鸡的饲养管理是按体重而不是周龄来进行的,当体重达标,骨骼发育已完成后,就给予光刺激。这样,育成鸡在何时转为产蛋鸡无时间上的规定。这样划分后,育雏期比过去延长2~4周左右,产蛋期提前2周左右,性成熟和体成熟能够同步,有利于生产。
雏鸡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生长发育不良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要根据不同养育阶段给予相应的饲养管理,使雏鸡的骨骼得到充分发育,使育成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发育,才能为成年鸡的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二、育雏前的准备
(一)鸡舍及设备的检查与维修
雏鸡全部出舍后,先将舍内的鸡粪、垫料,顶棚上的蜘蛛网、尘土等清扫出舍,再进行检查维修,如修补门窗、封死老鼠洞,检修鸡笼,使笼门不跑鸡,笼底不漏鸡。
(二)鸡舍及设备的消毒
~1、冲洗
冲洗前先关掉电源,将不防水灯头用塑料布包严,关掉电源,然后用高压水龙头冲洗舍内所有的表面(地面、四壁、屋顶、门窗等),鸡笼、各种用具(如饮水器、盛料器、承粪盘等),以及鸡舍周围,直到肉眼看不见污物。冲洗后每平方厘米地面仍残留数万到数百万细菌。
2、干燥
冲洗后充分干燥可增强消毒效果,细菌数可减少到每平方厘米数千到数万个,同时可避免使消毒药浓度变稀而降低灭菌效果。对铁质的平网、围栏与料槽等,晾干后便于用火焰喷枪灼烧。
3、药物消毒
消毒时将所有门窗关闭,以便门窗表面能喷上消毒液。选用广谱、高效、稳定性好的消毒剂,如用0.1%新洁尔灭,0.3~0.5%的过氧乙酸、0.2% 次氯酸等喷雾鸡笼、墙壁,用1~3%的烧碱或10~20%的石灰水泼洒地面,用0.1%的新洁尔灭或0.1%的百毒杀浸泡塑料盛料器与饮水器。鸡舍周围也要进行药物消毒。
4、熏蒸
熏蒸前将舍内密封好,放回所有育雏所用器具,地面平养的需铺上10~15厘米的垫料,按每立方米空间用40%甲醛液18毫升和高锰酸钾9克,密闭24小时。若舍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60~80%时熏蒸效果最好,无垫料地面可适当喷水熏蒸。
经上述消毒过程后,有条件的可进行舍内采样细菌培养,要求灭菌率达到99%以上,否则再重复进行药物消毒—干燥—甲醛熏蒸过程。消毒后的鸡舍,应空闲1~2周方可使用。值得重视的是,消毒过程一定要切实可靠,不能忽略或流于形式。
(三)鸡舍试温
在进雏前2~3天,安装好灯泡,整理好供暖设备(如红外线灯泡、煤炉、烟道等),地面平养的舍内需铺好垫料,网上平养的则需铺上塑料布。平养的都应安好护网。然后,把育雏温度调到需要达到的最高水平(一般近热源处35℃,舍内其他地方最高24℃左右),观察室内温度是否均匀、平稳,加热器的控制元件是否灵敏,温度计的指示是否正确,供水是否可靠。接雏之前还要把水加好,让水温能达到室温。
(四)饲料及药品准备
按雏鸡的营养需要及生理特点,配合好新鲜的全价饲料,在进雏前1~2天要进好料,以后要保证持续、稳定的供料。育雏的前6周内,每只鸡约消耗1.2~1.5公斤饲料,据此备好充足的饲料原料,有条件的最好用小颗粒料。
要事先准备好本场常用疫苗,如新城疫苗(冻干苗和油苗),法氏囊中毒苗和弱毒苗、传支疫苗(H52和H120)及抗白痢药,球虫病和抗应激药物(如电解质液和多维)等。这要根据当地及场内设病情况进行准备。此外,要准备好常规的环境消毒药物。
如要断喙,还要配备好断喙器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人员分工及培训,制订好免疫计划,准备好育雏记录本及记录表,记录出雏日期、存养数、日耗料量、鸡只死亡数、用药及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体重称测和发育情况等。
三、育雏方式
人工育雏按其占地面积和空间的不同及给温方法的不同,其管理要点与技术也不同,大致分为地面育雏、网上育雏和笼上育雏3种方式。其中,前两种又称平面育雏,后一种称为立体育雏。
(一)平面育雏
根据房舍的不同,地面育雏可以用水泥地面、砖地面、土地面或炕面,地上铺上5厘米左右的垫料,室内设有喂食器、饮水器及保暖设备。这种方式占地面积大,管理不方便,易潮湿,空气不好,雏鸡易患病,受惊后容易扎堆压死,只适于小规模暂无条件的鸡场采用。为便于消毒起见,应用水泥地面较好。
网上育雏是把雏鸡饲养在离地50~60厘米高的铁丝网或特制的塑料网或竹网上,网眼大小一般不超过1.2厘米×1.2厘米,要求稳固、平整,便于拆洗。网上育雏的优点是可节省垫料,比地面平养增加30~40%的饲养密度,鸡粪可落入网下,减少了鸡白痢、球虫病及其它疾病的传播;雏鸡不直接接触地面的寒湿气,降低了发病率,育雏率较高。但造价较高,养在网上的雏鸡有些神经质,而且要加强通风,保持堆积的鸡粪干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平面育雏从保暖方式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煤炉育雏、烟道育雏、红外灯育雏、电热伞育雏,热水管育雏等。这几种保暖方式各有优缺点,又互为补充,可根据当地及自身情况合理选用。如小型鸡场和农户常用煤炉育雏,中小型鸡场和较大规模鸡场适宜用烟道育雏和热水管育雏。红外灯及电热伞常用作局部加温设备,在电力充足的地区也有仅用电热方式育雏的。每盏红外灯的育雏数与室温高低有关。
上一篇: 招财龟不放水能养活吗?
下一篇: 甘蔗最长能储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