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经济动物 > 其他经济动物 > 关于种鹅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其他经济动物

关于种鹅饲养管理技术要点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雏鹅绒毛稀少,体小娇嫩,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力差,如果不加强饲养管理,极易引起发病和死亡。育雏的培育是养鹅生产中的重要环节,育雏过程中要降低雏鹅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做好育雏的准备工作

  育雏舍要在进雏前半个月准备好,打扫干净,补好裂缝,堵死鼠洞,擦净门窗,墙壁用20% 的石灰乳刷白消毒,有条件的地面抹上水泥,用强化消毒剂消毒。将水槽、饲槽、用具洗刷干净后,搬入舍内,封闭门窗,将室温升至2O℃ 以上,相对温度75% 以上,然后按每立方米40 rnl甲醛溶液,20 g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24小时。同时,还要准备好优质的饲料和必需的药品。进雏前1—2天对育雏舍要预温。大型育雏采用烟道、热水管或蒸气管取暖方法。平养应准备新鲜的垫料;网上养则事先钉好支架,高度60 —80 cm,宽1.5~2 m,铺上网片(塑料网或铁丝网),消毒后备用。

  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1、通风与光照

  育雏室空气越新鲜,雏鹅长的越快,成活率越高。若发现育雏室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多,有刺鼻、眼感觉,应先把雏鹅赶起来活动一会,再逐渐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不要有过堂风吹到鹅身体上。一般以人进入鹅舍时不觉得闷气,没有刺鼻眼的臭味为宜。

  2、开水与开食

  第一次饮水(开水),要采取先开水后开食的原则。当雏鹅从孵化室出来之后,立即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消过毒并预热补温的育雏舍里。当雏鹅绒毛干并能站立时,便可给予第一次饮水,这是雏鹅饲养的第一关。如饮水太迟,常表现脚蹼失水收缩,俗称“干爪”,轻者不健壮,重则死亡。第一次饮水从出壳不得超过16—24小时。雏鹅前7天最好饮3%—5%的清洁温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如果有部分雏鹅不会饮水,可抓住雏鹅的头部将嘴多次按入饮水器中,让其学会饮水。饮水器内水深以3 cm为宜。从第8天开始,可饮在室内放置24小时以上的清洁井水或自来水。饮水器数量要充足,为防止雏鹅玩水,可将饮水器垫(或吊)起,高度与雏鹅背齐平为宜。一般在饮水后即可,开食的饲料一般用清水淘洗蒸成八分熟的碎米,或用开水浸泡成八成熟的小米。喂时可先把碎米撒在牛皮纸或席子上,也可撒一些在雏鹅身上,引诱雏鹅啄食,慢慢地雏鹅都会来啄食。1—2天后逐渐改用全价配合饲料。7日龄以内,一般白天可喂6~7次,每次间隔3小时左右;夜问应加喂2—3次。每次饲喂时问25—30分钟。随日龄增加,饲喂次数可递减。

  3、雏鹅的饲养密度

  根据品种、季节、舍的结构、通风条件和饲养方式灵活掌握。通常1—5日龄25只/m ,6—10日龄20—25只/m .11—15日龄12—15只/m ,16—21日龄8—10只/m 。密度过大,不但舍内空气不好,影响雏鹅发育,而且鹅群挤在一起抢食,生长发育不均,还易发生琢癖;密度过小,舍的利用率低,成本高。因此,在饲养密度不合理时应及时调整。

1、饲料投喂。产蛋期的饲养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应用按饲养标准配制的全价饲料,以满足种鹅对营养物质的需要。一般在产蛋前4周开始改用种鹅日粮,粗蛋白质含量15-16%,并全天供应足量优质粗饲料,种鹅每天每只供给青草0.5-1公斤。在产蛋高峰期,饲料中添加0.1%蛋氨酸,可提高种鹅的产蛋率。种鹅喂料要定时定量,掌握先粗后精的原则,一般每只每天补充精饲料150-200克,分2-3次喂给。

2、配种管理。公母鹅比例以1:6-8为宜。鹅自然交配多在水上进行,要选择好水源,掌握鹅的“嬉水”规律,这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关键。水面宽阔、岸坡平缓、风浪较小、环境安静及无污染的池塘和河道适宜鹅进行交配。鹅交配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出栏后(上午9点以前)和傍晚(下午4-6点),到时应将鹅赶入水中,让鹅饮水、洗浴和交配。其他时间也应多次让鹅下水,以增加交配机会。

3、产蛋管理。母鹅产蛋多在下半夜和上午8时左右,一般在上午产蛋基本结束时开始放牧。为防止母鹅到处产蛋,初产时要调教母鹅在产蛋棚内产蛋。如发现有少数母鹅行动缓慢,欲找窝产蛋,要捉鹅探摸下腹部,有蛋的要捉回产蛋棚;发现有鹅在外边产蛋,应将母鹅和蛋一起带回产蛋棚,用箩筐盖住,以训练母鹅养成在产蛋棚内产蛋的习惯。产蛋窝内要垫放软草,每天捡蛋3-5次,以免蛋受污染或损坏。保持环境安静,严禁剧烈驱赶或干扰公鹅。

4、放牧管理。公鹅喜欢啄斗,编群最好在繁殖季节前,以免临时编群造成骚扰,影响种蛋受精率。产蛋期母鹅行动缓慢,应选择靠近鹅舍、地势平坦的草地放牧,缓慢驱赶,上下坡不能太拥挤,防止践踏受伤。雨天禁止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