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主要表现为烂芽、死苗、烂茎、枯孕穗、枯白穗和倒伏等症状。该病菌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1~2茎节的叶鞘和茎杆,小麦发芽后,芽鞘受侵染后变褐,随后烂芽枯死。田间病苗多在3~4片时显现症状,叶鞘病斑边缘褐色,中部灰色,呈梭形或椭圆形,病株叶色变黄,无新叶抽出而死亡。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侵染叶鞘后,产生云纹状病斑,逐渐扩大并向基部延伸,基部病斑成梭形,边缘褐色,中部灰白色至草黄色,节间受害,茎壁失水变软,造成倒伏。
发病规律
.1 发病特点
病菌的菌核和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冬麦播种过早、太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且没有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2 病情不同阶段表现
纹枯病的田间发生和发展大体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旺发期及抽穗后白穗显症期5个阶段。一般在冬前和拔节孕穗期出现2个发病高峰。
.2.1 冬前侵染期 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整个冬前分蘖期内病株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
.2.2 越冬静止期 越冬阶段气温低,病菌停止生长,病情不再发展。
2.3 返青上升期 随着气温的回升,病菌活力增强,但病害增长仍缓慢,病斑一方面向地上部扩展,一方面在株间发展,此时小麦处于拔节前期。
2.4 拔节旺盛期 病害经过前一阶段的积累,随着气温的升高,病株率和病指迅速增加,水平方面表现为病茎数的增加及病菌由表及里侵染茎秆,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纹枯病在叶鞘位置的上升,这时小麦处于拔节后期至孕穗阶段。
2.5 抽穗后白穗显症期 抽穗后茎秆变硬,病菌扩散受阻,病株率和病指均达最高峰,虽然病害发展趋于缓慢,但病害的严重程度还在增长,田间出现枯孕穗和孕白穗,此时小麦已进入抽穗、灌浆阶段。秋冬降雨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其次是雨量,再次是雨日,小麦拔节后,气温达10-15℃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 羊吃什么样的饲草好?
下一篇: 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