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怎样识别和防治豇豆疫病? 其他蔬菜

怎样识别和防治豇豆疫病?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症状 为害蔓茎、叶和豆荚。茎基部缢缩,变褐,导致上部萎蔫。叶片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表面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引起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变为褐色,叶片干枯,表面有小黑点。

  发病规律 豇豆生长期,雨季到来时间与雨量大小与本病发生早晚及为害程度有直接关系。凡是春雨早,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重,在连阴多雨后转晴,气温升高,病害也随之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通风不良及重茬等地块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清洁田园,收获后将病株残叶集中烧毁。加强田间管理,推广高畦深沟种植,或高畦地膜栽培。雨季加强排水。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锰锌·乙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7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6%霜霉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灭克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隔7天左右喷药1次,共喷2~3次。

【症状特征】:主要为害蔓茎,也为害叶和豆荚。在蔓茎上,多发生在节及其附近,初呈水渍状,暗色,无明显边缘的病斑,环绕茎部一周后,缢缩变细,褐色,在病茎上端的枝叶萎蔫枯死。在叶片上,初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为圆形或不正圆形,淡褐色,周缘不明显,表面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天气潮湿时,叶斑迅速扩大,可蔓延至整个叶片,引起腐烂。在豆荚上,被害部分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边缘不明显的暗色斑,后期病组织软腐,表面生稀疏的白色霉状物(病菌孢子囊及孢囊梗)。

【发生规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同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萌发时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为害。适温(25-28℃)和高湿对孢子囊的产生、萌发、侵染有直接关系。在豇豆生长期间适温范围内,多雨,或连阴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或菜地潮湿,株行间过密,不通风、不透光等,均易诱发豇豆疫病。

【防治措施】: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密植。

【防治措施】: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换茬。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密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