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乳熟期发生的水稻生理性青枯病,严重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或饱满度),导致减产,稻米品质下降。水稻青枯病一旦发生、表现出症状即无法挽回。因此,对该病应高度重视,对未发病的田块应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延缓早衰,提高产量,改善米质。
1、科学管水。做好前期搁田,促进根系生长,后期干干湿湿,防止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
2、合理施肥。基肥要施足,追肥要早施,避免施氮过多、过迟,增施磷钾肥。前期增施复合肥,后期进行叶面追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以维持根系活力,增强稻株抗逆能力。
1、及时通风炼苗,防止青枯病发生。青枯病一般当秧苗长到了三叶期以后(5月中旬)开始发病, 要适时通风炼苗。特别是中小棚,通风炼苗过晚易发生青枯病,夜间温度过低时应用草帘盖苗床,尽量降低苗床内的昼夜温差。如青枯病发生严重时,应立即灌水上床或异地寄秧。
2、对已发生立枯病的苗床,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30%瑞苗清水剂,兑水3000倍液,每平方米喷2-3公斤;或97%恶霉灵粉剂,每平方米用量1克,兑水浇灌;或35%清枯灵可湿性粉剂10克,兑水后浇灌30-45平方米苗床;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1-1.5克,兑水浇灌;或2%好普水剂,每平方米用5毫升,加适量水苗床喷雾。好普为生物制剂,生产AA级水稻可应用此药剂。
上一篇: 白车轴草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是怎样的?
下一篇: 夏季生产的甜瓜为何出现开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