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根腐病与全蚀病的如区别 ? 小麦

小麦根腐病与全蚀病的如区别 ?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小麦小麦的根腐病全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造成麦苗黄化或死亡;成株期危害引起叶枯(叶斑)、穗腐(青枯/白穗)、根腐、茎基腐和黑胚等,并以成株期叶斑症状最为常见。苗期胚芽鞘、地下茎或幼根出现褐色病变,局部组织腐烂或坏死,地下茎基部近分蘖节处出现褐色病斑,近地面叶鞘上产生褐色梭形斑,导致幼苗发黄;成株期根部发育不良,生根少,种子根、茎基表面表现褐色斑点,可深达内部,发病部位腐烂坏死,导致部分或全株死亡;成株期下部叶片病斑初期为梭形或椭圆形褐色斑,扩大后长椭圆形或不规则褐色大斑,中部色浅,气候潮湿时,病部会产生黑色霉状物,为病菌分生孢子;抽穗扬花后发病,在颖壳或穗轴上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导致颖壳或穗轴变褐,高湿下病部产生黑色霉层,严重的可致受害穗部枯死,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后腐烂;病颖上的菌丝侵染种子,胚病变,出现黑胚粒,种子干瘪皱缩。

小麦的全蚀病为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仅危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第一、二节间,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茎变黑褐色,次生根上有大量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联合,根系死亡,造成死苗。存活病苗上部叶色变浅,基部叶片黄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茎部处拔断。潮湿条件下,茎基部1~2节变成褐色至灰黑色(俗称“黑脚”)。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拔节期叶片自下而上黄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变黑。抽穗后根系腐烂,病株早枯,形成白穗。发病初期病部可见褐色菌丝,后期在潮湿条件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侧布满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俗称“黑膏药”),为病害诊断的主要依据。高湿时,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层产生不均匀的黑色突起子囊壳,呈小粒点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