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越冬期指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同时,这也是冬季鱼病流行的季节,在有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鱼病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一般低温常见的鱼病有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口丝虫病、肤霉病、锚头蚤病、三代虫病、竖鳞病等。
1、斜管虫病,流行在初冬和春季,适宜水温12-18℃,低于8-11℃时,仍可大量出现。在华东,华中地区3-5月间此病最流行。华南地区冬春两季适宜繁殖。20℃以上不易发生。
斜管虫病的病原体是鲤斜管虫,大量侵袭皮肤和鳃时,表皮组织因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同时组织被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随着大批死亡,在鱼苗、鱼种阶段特别严重。防治方法:①采取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鱼种或亲鱼如发现有病原体,用8ppm硫酸铜或2ppm硝酸亚汞给鱼浸洗约30分钟;③用0.7ppm硫酸铜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全池遍洒,有杀灭效果。
2、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易发生,适宜在水温15-25℃生长、繁殖。当水温低至10℃以下和上升至26-28℃发育停止,28℃以上幼虫易死亡。在华中地区3-5月和8-10月最为流行。
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多子小瓜虫身体柔软可塑,当它钻进鱼的皮肤或鳃组织内时,剥取寄生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脓泡,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同时还产生大量的粘液引起死亡。防治方法:①用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感染的鱼种可用2ppm硝酸亚汞浸洗1.5-3小时;③用0.1-0.2ppm硝酸亚汞全池遍洒;④用0.5ppm孔雀石绿浸洗1-2小时。
3、粘孢子虫病。春末夏初,秋末冬季易发生,适宜在水温8-25℃繁殖。
粘孢子虫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鱼中已发现的粘孢子虫,包括八属,100多种,往往大量侵袭皮肤、鳃瓣时,寄生在鳃表皮组织里不断生长繁殖,形成许多灰白色的点状的胞囊,使鳃组织受破坏,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严重感染,使鱼致死。防治方法:根据目前有关最新资料报导,预防:①用生石灰125公斤/亩彻底清塘,以杀灭淤泥中的孢子;②用石灰氮100公斤/亩清塘杀灭;③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500ppm浸洗30分钟,或用石灰氮500ppm悬浮液浸洗30分钟,能有效杀灭60-70%的孢子。治疗:①用晶体敌百虫0.5-1ppm全池泼洒,连用2-3天为一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治疗鲤鱼碘泡虫病有效;②用灭孢灵1-2ppm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此病。
4、口丝虫病(又叫白云病),流行于冬末至初夏,适宜在水温12-20℃繁殖。在7-10月,水温较高,此病很少出现。
口丝虫病的病原体在国内发现的只有一种叫做漂游口丝虫。主要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辨出有暗淡的小斑点,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的粘液,被破坏的表皮细胞,往往被细菌和水霉寄生,形成溃疡,此虫大量寄生时病鱼很快就死亡。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②用8ppm的硫酸铜给鱼种浸洗;③在食物上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为5:2)挂袋或用0.7ppm合剂全池泼洒。
5、肤霉病(又称水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早春晚冬水温10-15℃最为流行,发病严重,适宜低温繁殖。
肤霉病的病原体在我国鱼体上常见到的肤霉大约有6种,包括两科、五属。往往寄生破皮伤口吸取皮肤养料,就能迅速地萌发,向外生长,菌丝向内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棉状毛,使组织坏死,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病发生;②捕捞运输时仔细操作,勿使鱼体受伤;③用1/1500孔雀石绿浸洗5-10分钟;④用食盐,小苏打合剂(万分之四浓度)全池遍洒或浸洗。
6、锚头蚤病(又称铁锚虫病或针虫病),全国流行较广,长江流域一带4-10月为锚头蚤产卵繁殖季节(水温15-33℃)
上一篇: 食用菌追肥注意那“两适两要”?。
下一篇: 如何提高绵羊的繁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