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例,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玉米、大豆的方法。它利用了大豆与玉米两种作物在光热水及土地资源上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互补原理,在两种作物分带种植的基础上,通过作物播期错位、株型与熟期错位和田间株行配置错位等成套的田间管理技术,实现了大豆、玉米在光热水肥资源上的时空互补利用,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总产量。大豆带状
在当前农业生产上,种大豆基本不施肥(尤其夏大豆产区)。主要原因是多数人认为大豆能固氮,种大豆不需施肥,还能为后茬作物留下一定量的氮。正是由于这种错误地认识,导致生产上大豆产量较低,一般维持在150公斤/亩左右。实际上,当前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水平一般在225至275公斤/亩,高产品种接近300公斤/亩。由于不施肥和管理粗放,造成每亩少收70至100公斤大
农民如何自留豆种?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可做自留种,但是也不能多年自留种,这会使品种老化、品种混杂、种性退化、抗逆性减退,导致减产。应定期更新,保证种子质量。大豆留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2)提纯复壮。在要留种的地块去杂去劣,如依据品种特性,将不同花色的植株去除,依据叶型、植株结荚和生长形态等不同及时去弱
大豆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荚也可受害,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发病始于底部老叶,逐渐向上蔓延。子叶受害,病斑不规则形,呈暗褐,上生微小黑点。真叶染病,初在叶正反面密生褐色小斑点,斑点周围褪绿,后扩大成不规则形或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的棕褐色病斑,直径1~5毫米不等,病斑具轮纹上散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
豆杆黑潜蝇的危害症状豆杆黑潜蝇的危害症状:以幼虫蛀食大豆叶柄和茎秆,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根茎部肿大,大多造成叶柄表面褐色,全株铁锈色,比健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成虫也可吸
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20~25℃。菌核萌发温限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
生产上所必需的另15种元素主要来自土壤,土壤不能满足供应时需要施肥。这15种元素中的氮、磷、钾需要量大,称为大量元素;钙、镁、硫、铁需要量中等,称中量元素;锰、钼、铜、硼、锌、氯、钴、硒等需要量少,称微量元素。中量元素可以以基肥的形式施入土壤,供大豆生长所用;微量元素可以以种衣剂、叶面喷施和基肥3种形式施用。
1、高效:能防除所有小麦田阔叶杂草,特别是对抗性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繁缕特效;2、安全:对小麦和后茬无任何影响;3、速度快:三天见效,七天死草;4、彻底:活性高、剂量大,死草彻底;5、效果稳定:受低温干旱影响较小,确保除草效果。
紫斑病使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造成大豆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的植物类疾病。
以器孢子或菌丝体在病组织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后进行重复侵染向上蔓延。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天。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大豆红蜘蛛主要是成、幼、若螨在叶背叶丝结网吸食汁液,受害豆叶初期呈黄白色斑点,逐渐变成灰白斑和红斑。严重时叶片卷缩、枯焦脱落,严重地块如火烧状。受害豆株生长矮小,结荚小,豆粒变小。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如下:一、生活习性:一般以雌成螨群集于豆田枯叶上、杂草根部或土缝里越冬,每年发生10余代。春季气温回升平均到5-7℃时,越冬雌虫出蛰活动,
虎威(25%氟磺胺草醚水剂)是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高活性选择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可以在大豆苗后防除铁苋菜、问荆、鸭趾草、龙葵、藜、蓼、鬼针草、香薷、水棘针、苍耳等常见阔叶草。施药后药剂能被杂草茎叶和根系吸收,破坏杂草光合作用机能,使叶部组织迅速脱水黄萎,最后杂草死亡。施药4-6小时后遇雨不影响药效,在推荐剂量下施用对大豆安全。防除春播大豆
倒伏对大豆产量有较大影响,倒伏越重,减产幅度越大,倒伏越早,减产越多。大豆倒伏的发生通常是由植株生长过于繁茂而引起的。一是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和当地环境条件,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肥力好的地块密度不宜过大;二是合理施肥,氮、磷、钾比例协调,切忌氮肥过量;三是适时中耕,促进大豆根系发育,增强大豆抗倒能力;四是根据当地大豆长势、天
大豆缺氮时,叶片变成淡绿色,生长缓慢,叶子逐渐变黄。严重时从下向上黄化,直至顶部新叶。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乃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下部叶片色开始变浅,呈淡绿色,以后逐渐变黄、枯干。
大豆的花序着生在叶腋间或茎顶端,为总状花序。一个花序上的花朵通常是簇生的,俗称花簇。每朵花由苞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构成,花冠的颜色分白色、紫色两种。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放前即已完成授粉,天然杂交率不到1%。
1、选用耐病品种,去除种子中混杂的病菌核。2、合理轮作换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可显著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避免重茬、迎茬。3、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应及时深翻,及时清除和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注意及时中耕培土。注意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4、化学防治。菌核病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的防治最佳期。
大豆有无限结荚习性和有限结荚习性之分
①黄斑型:一般与轻花叶型和皱缩花叶型混合发生。老叶上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叶不皱缩,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②芽枯型:植株顶梢及侧枝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开花期多数花芽萎蔫不结荚。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③褐班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
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生产上种子带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显推迟发病盛期,减轻种子发病率。(1)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良种繁殖田种子带毒率控制在0.2%以下,种子田与生产田隔离100m以上,采取各种措施严格防治病毒病的发生。选用免疫或抗病品种。免疫品种有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鲁黑豆2号、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