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收获过早,籽粒不饱满,青粒多,籽粒含水量高,籽实干燥后皱缩,千粒重低,产量不高;又由于谷穗及茎秆含水量高,在堆放过程中易放热发霉,影响品质。谷子收获过迟,茎秆干枯易折,穗码脆弱易断,谷壳口松易落粒,如遇强风则使植株倒折,穗部碰撞摩擦大量落粒。总之,应适时收获谷子,收获过早或过迟,都将使产量、品质受到严重损失,并给收获造成困难。
1、谷子白发病:幼苗被害后叶表变黄,叶背有灰白色霉状物,称为灰背。旗叶期被害株顶端三、四片叶变黄,并有灰白色霉状物,称为白尖。此后叶组织坏死,只剩下叶脉,呈头发状,故叫白发病。病株穗呈畸形,粒变成针状,称刺猬头。防治方法:(1)轮作。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倒茬。(2)拔除病株。在黄褐色粉末从病叶和病穗上散出前拔除病株。(3)药剂拌种。50%萎锈
谷子黑穗病除病穗外,其他部分不表现明显症状,因此,抽穗前不易被识别。病穗一般不畸形,抽穗稍迟,较正常穗轻。病粒、病穗刚开始为灰绿色,以后变为灰白色,通常全穗发病或者和正常籽粒混生。病粒比正常籽粒稍大,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谷子黑穗病属系统性侵染病害,苗期侵染,抽穗后发病。防治方法: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
张杂谷8号、张杂谷11号丰产性能特别好,我们当地种植亩产可达400-500公斤。要根据地力,水肥条件选择谷子品种,高肥水地块可选择杂交谷张杂谷8号,增产增收,而在旱地则表现不良。一般旱地可种冀谷19。
谷子是属于禾本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果实去皮后俗称小米
采用80%恶霉灵600~700倍灌根为宜。
张杂10号一般亩产400kg,最高亩产750kg;晋升谷21呈一般亩产250—400公斤。400公斤左右;300公斤左右
一是干燥贮存,一是密闭贮存。大量的谷子可采用前者,将晒干的的谷子存放在干燥、凉爽、通风的场所。少量的谷子采用后者,将晒干的谷子存放在密闭的容器里,与外界空气隔绝,保存时间会更长。
谷子重茬,尤其种植相同的品种,因根系分布深度相同,片面地而不是均衡地吸收同层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从而造成土壤中某种元素的亏缺,造成谷子减产;而且谷子重茬后伴生的“莠草”增多。因此,谷子最好倒茬种。如果不能倒茬则必须年年更换品种。
可用70%的代森锰锌500-800喷施,每隔7天一次。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病株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表面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害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品种抗病性、播种期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关系密切。病地连作,土壤中菌量连年积累,发病逐年加
1、危害症状:青枯病在谷子拔节时开始发病,症状先表现在植株的上部叶片上。病斑从叶尖、叶缘处沿叶脉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现白色小点,后出现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中心灰白色,外缘有紫褐色晕圈。发病后期整个叶片似水烫状青枯,严重的不能正常抽穗结实或全株萎蔫死亡。2、防治措施:(1)实行3年以上轮作。(2)加强管理,密度适当,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
古交的无霜期短。朱沙红,沁州黄。
杂交谷子制种技术性强。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目前,杂交谷子制种由河北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独立完成。杂交谷子制种就是将母本和父本以不同的行数相邻种植在一起,通过调整播期、父母本密度,并加以人工辅助授粉,让母本尽可能多结实。母本收获后,经过质量鉴定、清选、加工、包衣、灌装等程序,加工出来的种子就是合格的杂交种。经过努力,目前杂交谷子制种产量
(1)播前准备。每公顷土地施农家肥30000千克左右,或氮磷钾复合肥225~300千克,浇地后或雨后播种,保证墒情适宜。(2)播种量与播种方式。在黄淮海地区平原春白地或在麦茬播种地块播种量13.5~15千克/公顷;麦收后播种的地块,播种量以15~18千克/公顷为最佳;山区丘陵旱薄春播地块播种量以12~13.5千克/公顷为最佳。播种方式:①采用小型播种机播种,播种量容
具有耐旱、耐瘠、耐贮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生理特性,在旱作农业中是极为理想的作物。
选用优良品种是谷子丰产的内因。要根据谷子品种特征特性、适宜地块和气候条件及生产用途,全面衡量,综合考虑。目前适宜临沂市山丘地区夏谷栽培的品种主要有鲁谷10号、济谷12号、济谷13号、济谷15号、济谷16号、济谷17号、济谷18号等。其中济谷12号、济谷13号营养品质好,适口性强;济谷15号、济谷16号抗拿扑净除草剂,通过苗期喷施拿扑净可有效防除谷田禾本
白发病、锈病、褐条病、叶斑病、谷瘟病。
(1)早间苗、促壮苗。“谷间寸,顶上粪”。谷子早间苗可以减少谷苗拥挤,改善谷子光、水、肥的环境条件,有利促进根系发育和形成壮苗。间苗时间以苗高一寸左右(3—4叶)为好,并按各品种特性一次性间苗至要求密度。(2)稀谷秀大穗,充分发挥单株生产潜力。“张杂谷”属大穗类型杂交种,穗长达40cm,且分蘖率较高,因此栽培管理上要侧重发挥个体优势,掌握
初孵幼虫行动活泼,爬行迅速。大部分幼虫于卵株上沿茎爬至下部叶鞘或靠近地面新生根处取食为害;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或落地面爬于它株。幼虫孵出后3天,大多转至谷株基部,并自近地面处或第二、三叶鞘处蛀茎为害,约5天后,被害谷苗心叶青枯,蛀孔处仅有少量虫粪或残屑。发育至3龄后表现转株为害习性,一般幼虫可能转害2~3株。降雨量和湿度对粟灰螟影